(十)大力发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重庆信息港建设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广泛开发信息资源,增强信息服务功能,集中力量发展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光机电一体化和软件产业。围绕生物新药、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保科技产业。
(十一)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导向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广泛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重点改造机械、冶金、能源、化工、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开发和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的步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广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基础上,注重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推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重点开发和推广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抓好名特优稀新动植物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强基因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倡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农村从事科技承包、投资兴业。面对市场,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科教扶贫,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扶持专业技术协会、学会等民间组织,建立健全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技服务体系。
(十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对各类科技园区的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对区县经济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扩张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尤其要加快北部新区建设,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新区。积极筹建西南农业科技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培育一批富有较强竞争力和示范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十四)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普及程度,加快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金融、财税、贸易、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科技装备能力和应用水平,逐步实现贸易手段的现代化。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