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交通在满足运输需求、缩短运输时间、节约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除了季节性运输高峰期外,铁路运输“限制口”已经消除,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有了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公路通达度有较大提高;港口压船压港现象明显减少;民航干线运输能力基本适应需要。
3.综合运输系统逐步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综合运输系统的骨架,各种运输方式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综合运输生产稳步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九五”期间,我省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分别年均递增4.2%、0.3%,其中,公路客运平均递增4.7%、货运1.8%;铁路客运6.1%、货运2.5%;水路客运-14.4%、货运-4.8%;民航客运2.5%、货运11.9%。
1997—1998年,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专业化重组,船队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运力约30%调往外地,运量相应减少,这是近年来全省水运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但调往外地的运力仍承担广东的货物运输,规划中这部分运量仍计算在我省的运量之中。
4.交通硬件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公路等级提高。全省二级以上标准公路通车里程的比重由1995年的11.2%增加到2000年的19.5%。二是列车行车速度加快,货运重载、客运高速、运营管理现代化、调度集中等已经起步。三是沿海主要港口泊位朝着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装卸效率提高,缩短了船舶在港停时。四是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和地面各项保障设施能力提高。
5.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运输市场逐步放开,运输价格改革稳步推进,运输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运输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公路、内河运输基本实现政企分开,运价基本与市场接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存在问题
我省综合运输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运输网络还很薄弱。网络布局不完善,通行能力仍显不足。高速公路尚未成网,混合交通严重;国道、省道部分路段交通量超过了设计通行能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公路通达度不够;铁路出省通道布局需进一步完善,粤西通往西南地区通道能力不足,铁路枢纽建设滞后;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能力不足,枢纽港出海航道满足不了船舶大型化的需要。
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交通基础设施总体技术等级偏低,如公路、内河航道网、广州机场等。三级及以下标准的公路比重达80.5%;三级以下航道占航道总里程的91%;铁路复线和电气化率低,除广深线外,列车行车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货运重载、客运高速等尚处于起步阶段;集装箱等现代化运输手段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广州机场客货运输设施不足。
3.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各种运输方式间和运输方式内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在综合运输方面,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衔接不够紧密,发展不够协调。连接铁路和港口主枢纽的公路通过能力不足,与高速公路出口相连接的普通公路建设和改造滞后,影响了运输整体效益的发挥。
在运输方式内部,铁路网络结构欠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和效率;公用码头特别是枢纽港的吞吐能力不足,货主码头能力富余;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发展滞后,大型集装箱专用泊位不足,部分港口件杂货泊位能力富余。公用码头吞吐能力约占全省港口吞吐能力的73%,完成吞吐量约占港口总吞吐量87%,其中广州、深圳、汕头、湛江四大港口的吞吐能力占全省的42%,而完成的吞吐量占64%,货主码头能力占27%,完成吞吐量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