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服务业。发展以公益性为主的职业中介机构,形成覆盖山区市、县并向乡镇延伸的职业中介网络。巩固和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发展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增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建立山区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要素市场信息网络和咨询体系,逐步推进信息化进程。到2005年,山区各市、县初步建成信息网络,并与省、国家和国际互联网对接。
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把现有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农技推广机构为支撑,辐射带动千家万户的县、镇、村、示范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山区农村减灾防灾体系和预警网络,搞好气象、灾情、疫情、病虫害等预测预报。
(四)以公路为重点全面改善基础设施
加快山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山区发展环境。
1.交通。以建设公路网和整治内河航道为重点,加快建设山区地级市通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和对山区国道、省道公路的改造,继续完成“九五”未完工的通村委会公路建设,与此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加强对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提高路面铺装率,增强抗灾能力。从2001年开始,逐步帮助有条件通公路的自然村开通公路。有重点地对山区内河干线航道进行整治,发展内河航运事业。
“十五”期末,粤东山区建成惠州—河源、揭阳—梅州、惠来—普宁—揭阳、广州—惠东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河源—梅州高速公路。粤北山区以修通京珠线韶关小塘—广州太和高速公路为重点,带动区内公路网络的改造和建设,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公路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建设京广客运专线和韶赣铁路广东段,发挥京广铁路及公路网的优势,配套建设一批运输场、站及仓库。粤西山区在加速建成同三线开平—阳江—茂名—湛江、三水—肇庆—云浮两条高速公路的同时,完善区内等级公路网络。建设西牛航运枢纽、北江(韶关至清远)航道整治工程、韩江航道整治工程,进一步发挥内河航运、铁路、公路等综合运输效益。
2.水利。重点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和水电资源开发。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和电排改造、排涝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灌溉工程,消除河流、山洪隐患;抓好江河水源和水质保护工程建设,以小流域为单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3.电源和电网。实施省人大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议案,继续扶持山区小水电站建设,加强小水电电力送出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利用山区煤炭资源,扶持山区坑口燃煤发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加快改造山区农村电网,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重点建设220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网络,改造和完善农村配电网,继续降低农村到户电价,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4.通信。加快从电话业务为主向现代信息服务业务为主转变,从传统的窄带电话通信网向宽带高速信息通信网转变,提高通信网络覆盖面,积极推进通信网络的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积极拓展山区邮政业务新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