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扶持15.6万名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逐步提高残疾人保障标准,在稳定解决温饱基础上,一部分残疾人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力争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缩小贫困地区残疾人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残疾人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将残疾人扶贫和社会保障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计划和社会保障体系,统一安排,同步实施,并在扶贫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予以特别扶助。
2.要摸清贫困残疾人状况,通过政府和社会现有的各种扶贫渠道,切实做好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完善农村残疾人服务社职能,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密切配合,为农村残疾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3.采取到户到人的扶贫解困方式,积极推行小额信贷,继续发挥扶贫实体、基地的作用,对可扶持的残疾人户辐射到户、带动到户;倡导“帮、包、带、扶”到户,落实优惠政策;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劳动技能。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适当加大用于残疾人扶贫的资金投入,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扶贫贴息贷款,继续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提高残疾人扶贫贴息贷款呆帐准备金比例。
5.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将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障纳入全省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真正落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有关法规、政策和措施;将城镇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残疾人按政策规定切实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农村继续实行对贫困残疾人的救济、扶助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城镇残疾职工及其用人单位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保证残疾职工按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及失业、工伤等保险待遇;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和社会救济救助等制度,帮助解决无业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问题。
(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
鼓励和组织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广泛开辟残疾人的文化娱乐场所;社会公众文化要努力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服务和适合残疾人的特殊文化产品;建立1所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加快对残疾人文体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在国内、外重大文体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以残疾人艺术、体育的特殊作用感召社会、增进理解和沟通。
1.各类社会公众文化活动要积极吸纳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要为残疾人参加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提供特别服务和优惠;完善县以上盲人读物服务网络建设,有关部门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类读物。
2.各级残疾人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根据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使更多的残疾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