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对全省所有国有企业领导及其后备人员进行每年不少于10天的短期适应性培训。对企业管理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工商管理培训;逐步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企业财会、法律、审计、安全、统计等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
3.建立健全学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的制度。
建立以职业资格培训为特色的就业培训体系,使广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有较大提高。深化职业培训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劳动就业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培训网络。建立广东省劳动保障综合培训基地。各市县至少建立一个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立省技能人才信息库。
(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加强农村教育统筹。
建设一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农业科技、技能为重点,包括其他科类在内的农村建设的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坚持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统筹和经济、科技、教育结合的农村教育发展方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办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施“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工程”,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将青壮年文化教育与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使未能升上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术,基本具备在农村从业、创业的能力。
2.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工程”。至2005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县级以上的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加强农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组织农民技术人员接受高等、中等教育,培养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和智力扶贫工程,重点提高16个贫困县劳动者技能。
建立乡镇人才服务站,加快农村人才市场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3.把农业示范基地作为集聚农业科技人才的主阵地。
在珠江三角洲建立10个集研究、示范、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且各具优势的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并以此为依托,汇集省内外农业优秀人才,形成一大批扎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立区域性农业引进与试验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在承接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区域性试验、示范,以及从事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二次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中,吸引、集聚各类农业技术人才。
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员→农业技术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工贸研一体化农业集团,建立县市、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初步形成基本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造就农业生产技术骨干。有条件的地区要扶持乡镇龙头企业办科研,在“公司+科研机构+生产基地”的模式下,创造农村基层优秀技术人员参加农业科技研究的良好条件。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健全干部继续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公务员和党委系统干部培训制度。全面开展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凡晋升级别的公务员,必须经过公务员任职培训,其中省级机关晋升处级以上职务的,应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每年要安排一两周时间学习最新的经济、科技、国际关系、典型法律案例知识等。在高等学校开辟更多的渠道让中青年干部参加脱产或在职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