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人才总量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级技工及其以上技能人才和中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才总量增加300万人,达到784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才的比例接近20%,每万人口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从2000年的21人提高到26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造就一批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高级管理人才为重点,以培养工业、服务业、农业各层次技术、技能、管理人才为主体,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初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与企事业直接管理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得到较充分的转变,人才自由合理流动,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人尽其才。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任务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小学优质学校在校生占中小学在校生的比例提高到50%。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大力扶持农村教育。各市县要把改造薄弱学校作为重要任务,并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小班教学。扩大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试验范围。普通高中逐步向县城和经济、交通发达的中心镇集中。创办一批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在全省招生计划指导下,各市县根据本地人才需求的特点、中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确定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
2.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扩大本科院校规模,万人以上大学达到15所左右。统筹规划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多功能的大学园区。有条件的专科学校争取升格为本科院校。创办20所左右的职业技术学院。尚未建立高等学校的地级市至少建立一所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一批专业举办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及自学考试。在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加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网络建设。市县电大和自学考试要深入到乡镇农村。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推进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融合,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完善各种成人教育、培训和考试制度。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多种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
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健全高等教育以省统筹为主的体制,以及中央、省、市三级办学体制和共建共管体制。建立多元办学、多元投资体制。非义务教育实现教育体制创新,实行国有民办、公办民助、股份制办学。明晰各级各类学校产权。2003年高校实现后勤社会化。依法落实学校尤其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理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与政府管理的关系。
调整高中等学校结构。强化广州地区高校中心地位,以建设重点学校为龙头,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比例。争取若干所重点高校建立研究生院。2005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分别达3—4万人、30万人、51万人。统一规划和优化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师范教育结构,重构师范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师范专科、本科和师范专业研究生教育,逐步推进师范教育旧三级(中师、专科、本科)向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