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教育事业发展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3.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积极争取并主动配合国家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我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落实配套资金,认真组织教育对口支援,尽快完成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实现全市全面“普九”的目标。
  4.移民迁校工程。三峡工程淹没我市学校527所,受淹面积161万平方米,涉及师生24.7万人。教育迁建工程需征地402万平米,复建校舍185万平方米。为确保二、三期水位线下学校按期迁建,必须落实有关区县(自治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切实加大移民迁校的投入。要加大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力度,坚持“移民先移校”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移民迁校工程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加强有关省市对口支援和扶持三峡库区教育的力度,按照三峡工程分期进度,按期完成移民迁校工程。
  5.薄弱学校治理工程。2005年,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基本完成薄弱学校治理工作。2010年,全市完成薄弱学校的治理工作,全市各类学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6.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十五”到2010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全市一批示范学校的建设。在抓好大面积学校建设的同时,相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1所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建设5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按照较高标准,在市重点中学建设基础上,建设30所示范性重点高中,并争取其中15?0所进入全国示范学校行列;建设30所小学、40所初中、60所幼儿园、30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成人学校,使之进入全国一流水平或国家级重点学校行列。示范学校建设要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办学特色多样化。
  7.一流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搞好与教育部共建重庆大学的工作,支持重庆大学办成高水平综合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高水平的高校,使其进入国内同类高校的前列。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学科和适应重庆市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逐步调整好人才培养结构,重点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生物技术、电子通讯、新材料、自动化等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入世后急需的法律、金融、贸易、公共管理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加强知识创新、科技开发基地和各类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基地的建设,努力培养入世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所需要的适用人才。
  8.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和产业界合作,以抓好重庆市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开发中心。创办一批以高校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5年内形成规模效益,争取1?家企业股票上市。
  9.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通过培养和引进方式,到2010年,造就2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专家,200名杰出学科带头人,100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各类教育的教书育人专家和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质量。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10.学校后勤社会化工程。2002年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2005年建立起市场化和专业化,市场驱动、自主经营、有偿服务、有序竞争的高校后勤服务新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启动中等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