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扶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对校办产业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学校自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能力。使校办产业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供办学经费方面有较大的增长。
6.开辟教育融资新渠道。积极探索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快非义务教育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在国家金融政策指导下的教育贷款、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等教育融资运作方式。
7.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审计。确保教育经费按政策规定用于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8.继续完善和落实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上学的政策和制度。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的需求,通过“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五)加强重庆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重庆的国际化文化教育水准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推进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培训和学术交流。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智力和教育技术,引进国外资金和设备投入办学,争取更多的境外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和师资力量来渝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重庆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我市向境外输出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扩大重庆教育的影响。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2.做好海外来华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子女来渝就读的有关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和切实可行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境外青少年来渝入读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
3.积极组织重庆市的公派出国留学和自费出国留学工作,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为重庆的发展培养和储备高层次人才和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4.积极发挥对港、澳、台地区工作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港、澳、台的教育交流和宣传,争取更多的港、澳、台青年来渝学习和交流。
5.加强重庆教育的对外宣传工作,通过组织“重庆教育国际博览会”、设立重庆教育网站、开办英文电子杂志等形式,向海外宣传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庆教育,扩大重庆直辖市的国际影响和知名度。
(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一批带全局性、基础性的教育重点工程,逐步提高重庆教育的总体水平
1.素质教育工程。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环境与生态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改革教学内容,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内容、目标与标准,改革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与专业水平,加大教育科研成果在素质教育中的含量,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办法,增强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2.教育信息化工程。2005年在城市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与远程教育网络相联接的“校校通”。全市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和城市初中、一部分城市小学的计算机实现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城市小学均要设立计算机教室,开设计算机课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办网络学院,大力建设“数字化校园”。2010年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我市现代远程教育,在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和有条件的教育机构现有远程教育系统和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我市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电视教育网的建设和改造,开发高质量教学软件,构建与公众信息网联通的覆盖我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校校通”。2005年以前,在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建立起现代远程教育中心,2010年扩展到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具有信息化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