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文化发展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4.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健全各类文化行业协会、文化经纪机构、文化咨询评估机构、作家艺术家权益保护机构等,把不属于政府管理的职能下放给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挥其自我管理的功能,形成宏观上以文化行政部门为主、微观上以文化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为主的文化事业管理格局。
  四、“十五”时期重庆市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1.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对不同性质、功能的文化单位,采取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监督检查等方式加强管理,管好领导班子,监管国有资产。
  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全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社会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多出人才、多出作品、多出效益,成为面向全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实体。
  国有文化企业要通过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主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实行分类管理。全市文化事业单位,根据其性质和服务功能,划分为公益型、公益经营混合型、经营型三类。政府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分类管理。
  棗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由政府主导发展,给予财政保障,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
  棗公益经营混合型文化事业单位,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其发展。对其经营性服务项目,要推向市场,使其自我发展。
  棗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给予扶持和引导,逐步走向自收自支,自我发展。对实施的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给予专项资金补贴。要积极推进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司化改制试点。
  3.深化文化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重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全面推行和完善聘用制度;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通过人事代理和人才托管等方式,推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扩大文化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鼓励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建立多元化文化投入体制
  1.加大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总量。
  2.力争建立重庆市文化发展基金,用于文艺创作、文化教育、文物保护、文化科研、对外文化交流、重点文化活动等。
  3.创新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体系,由过去的政府包揽转向政府、社会、个人多主体共同投资办文化。提高市场开放度,引导多种投资主体以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方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
  (三)优化文化法制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