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特色鲜明。
古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1)大足石刻。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在美学、建筑学、宗教学、史学上都有极高的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三峡文化。包括巫文化、巴文化、三国文化、古代军事文化等在内,其文物古迹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各个时代均有分布。(3)民族民间文化。重庆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铜梁龙、秀山花灯、綦江农民版画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近现代史迹和革命文化:(1)抗战文化。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是二战期间盟军远东司令部所在地,抗战遗迹和陪都遗迹遍布境内,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影响。(2)红岩文化。由红岩村、桂园、周公馆、新华日报社和歌乐山烈士陵园等遗址构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资源。(3)近代文化。湖广会馆棗东水门、磁器口传统街区、开埠时期遗址等是重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资源:(1)表演艺术。重庆的舞台艺术门类较为齐全、队伍整齐、作品纷呈、成就突出。现有的川剧、杂技、歌舞、歌剧、京剧、话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在西部及全国均有较大影响,部分艺术门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发展直辖市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2)造型艺术。重庆的美术创作水平居全国一流,拥有一大批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美术作品和美术人才。
图书文献资源: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近1000万册。重庆图书馆的前身为罗斯福图书馆,以古籍线装书、民国时期出版物、联合国资料为藏书特点,特别是民国时期出版物中的抗战文献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二)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
1.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将加速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经济全球化必然加速世界文化交流,出现民族文化国际化、国际文化民族化的发展态势。我国加入WTO后,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将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吸收利用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渠道更为畅通,有利于提升重庆的文化层次;另一方面,要抵制不良文化的渗透,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经济增长正日益发挥着更直接的推动作用。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我市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围绕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培育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高新技术促使文化表现手段日益丰富。电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将渗透到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传播方式将由舞台走向多样化,由实体走向虚拟。这一新趋势对文化设施、传播媒介及文化工作者的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