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面向21世纪师资建设工程”,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
7、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保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困家庭儿童的就学权利。
8、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孤儿、流动人口中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使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同步接受义务教育;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完善流动人口儿童就学制度;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搞好教育规划,满足农村适龄儿童进城后的就学需要。
9、提高民族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学习外语,要从儿童抓起。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并办好示范性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举办幼儿教育。基本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
10、继续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11、加强对学校,托幼园所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不得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中、小学校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1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教育。
13、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办好各类家长学校,推动亲子教育俱乐部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家教理论研究,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保育、教育观念。
1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三、儿童与环境
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农村改水受益率达到9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左右。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