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挑战
1、人口迁移和流动对人口总量调控和城市发展带来压力。
现阶段,上海市育龄人群的生育愿望总体上仍高于现行政策所允许的生育子女数。同时,80年代前期生育高峰时出生的独生子女将开始陆续进入婚育期。因此,“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会有所增加。但是,人口机械增长仍是上海人口增长的主要方面。2000年末,外来常住人口已达到306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8.6%。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别和上海经济发展需要,外来人口规模将居高不下,滞留上海半年及以上的人数将趋于增多。外来人口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海人口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难度,也给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卫生防疫、环境与市容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等带来不容忽视的压力。
2、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对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产生影响。
2000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总数为238.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1%。预计到2005年,老龄人口总量将达到298.2万人左右,约占全市人口的20%,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30多万,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1%以上。这样,既加大了上海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动态平衡,也造成了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加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就业的压力。同时,还导致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和护理照料问题日益突出,使近几年社区服务供求矛盾加大。
3、劳动就业总量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将带动就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兼并、改造将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加上机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还会有一定量的劳动力从传统产业流向劳动力市场,城市化进程中原农业从业人员也需要进入城镇就业,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预计“十五”期间,全市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保持在30到50万人之间,至少有20万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目前,上海市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年,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因而一般劳动力相对过剩。与此同时,科技和知识产业兴起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短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紧缺。
4、人口分布不合理与社会保障不完善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制约。
全市人口分布不均,形成了市中心区人口峰状结构与城郊人口盆状结构的明显对比。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带来了交通、住房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部分地区高强度的土地开发,给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负担。与此同时,上海郊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企业及农民住宅布点分散,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难以对环境污染开展规模化治理,无法形成人口集聚效应。从就业与社会保障角度看,就业机会分布不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互不衔接等因素,也不利于人口合理分布,并制约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5、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保险基金面临巨大偿付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