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玉米第二大生产国,产量已超过1亿吨,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1%。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1999年,以玉米淀粉为主的玉米深加工产品比上年增长81%,其中,淀粉增长37%,液体淀粉糖增长167%,结晶葡萄糖增长23%,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根据全国食品工业“十五”规划,“十五”期间,淀粉总产量要达到700万吨,玉米早餐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玉米终端食品要达到1000万吨。届时,玉米工业化产品的转化玉米量有望达到玉米商品量的80%,其中玉米深加工产品转化玉米量有望达到25%左右。
二、我省玉米深加工产业潜力很大
我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玉米商品量年均在1000万吨左右。到“九五”末,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玉米加工转化能力已由“八五”期间的360万吨,提高到460万吨,增幅达27%。1999年,全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实现利税3.4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利税的38.7%。
目前,我省加工转化玉米的主要途径有四条:即淀粉制造业、酒精制造业、饲料制造业和白酒制造业。这四大行业达到了年加工转化玉米46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际转化玉米260万吨。其中,淀粉行业生产淀粉83万吨,转化玉米124.5万吨;酒精行业生产酒精13.6万吨,转化玉米42.2万吨;饲料行业生产饲料116万吨,转化玉米75.4万吨;白酒行业生产白酒7.1万吨,转化玉米17.8万吨。
我省玉米工业化深加工产业发展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我省“八五”期间共有淀粉生产企业28家,生产能力为45万吨。到“九五”末,仅黄龙、大成、吉发生化3户企业的产量就已达7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8%。这3家骨干企业都是引进美国、德国90年代先进设备,收率、能耗等指标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产品结构向多品种深加工方向发展。从“九五”开始,吉发生化、大成等大型玉米淀粉生产企业已开始向多品种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使我省形成了6万吨变性淀粉、16万吨淀粉糖、1.5万吨赖氨酸的生产能力,其中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在全国排在第一位。三是产业发展空间和后劲大。“十五”期间,吉粮集团赛力事达3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酒精项目、长春大成年加工300万吨玉米深加工工程等3个重点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这3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玉米加工转化能力450万吨,产值115亿元,利税31亿元。
我省玉米工业化深加工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品深度开发滞后。在全省淀粉总产量中,只有15%左右用于省内深加工,绝大部分淀粉仍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产品附加值低。由于产品趋同,产品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据统计,玉米淀粉价格已由1996年的每吨3300元下降到现在的每吨1800元,最低曾下降到每吨1400元。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宏观调控乏力。由于玉米深加工一直是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产品趋同的问题比较严重。三是科研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我省现有联合国援华玉米加工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玉米深加工工程中心等3家玉米深加工重点科研单位,但由于受隶属关系制约,这些科研单位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和必要的分工协作,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销售网络没有形成,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低,因而造成闲置能力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