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三条主线,力争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在基础良好、带动性强的关键方向上率先突破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必须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凸显特色,集中力量,在关键方向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1.发挥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的技术优势,将重庆建成国内重要的光电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我市拥有一批从事光电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在光电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产业基础等方面体系相对完整,颇具优势和特色,是国内公认的发展光电产业最具基础的城市之一。因此,必须抓住世界光电子产业正处高速增长期,国内各地区光电产业化均刚刚起步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依靠制度创新,激活现有产业资源,加大引资力度,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梯次;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和吸引光电技术高层次和应用型人才。
“十五”期间,我市光电产业发展要重点解决资金和人才两大瓶颈问题,采用本地成果产业化和引进项目消化吸收两种基本形式,发展光通信及网络产品、光电图像产品、光电材料及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光存储产品等5大类项目。大胆引进境外的优势IT企业进入重庆,培育若干产值上10亿元的大型光电子企业或企业集团,带动一大批产值上千万元的中小型光电企业,尽快扩大产业规模,使之成为重庆市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出口基地和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中心。
2.发挥机械制造业总量和配套能力的相对优势,将重庆建成国内一流、西部最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具有以汽车、摩托车、船舶、机床、仪器仪表等机械加工业为主体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具有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公司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具有一批国家级CIMS应用示范工程和一批从事现代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中心和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既具有良好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也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腾飞的关键。
重庆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加快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先进设计、制造、管理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加快传统制造业生产流程及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加快信息网络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初步实现在区域化网络化环境下企业及企业间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程分析和加工制造的一体化、数字化和柔性化;初步实现我市制造业由高投入、高产量、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向低成本、高附加值的集约型经济模式的转变。使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生产总值和利税总值继续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
3.发挥应用软件与系统集成的基础优势,将重庆建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我市软件技术及软件产业起步较晚,总体上看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但是近几年仍涌现了一批颇具竞争实力的从事软件开发或系统集成企业,涌现了一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较知名的软件产品,这些公司和产品构成了我市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和骨干力量。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正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的方向过渡,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及国家对软件产业的鼓励性政策,均预示着我国软件产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重庆市软件产业不可失去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力争在重点领域获得突破。
重庆市软件产业的发展策略,要充分考虑到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点,以及我市软件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现状及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在软件产业政策方面,鼓励各类通用应用软件、各领域专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的开发,避免重复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以大型系统软件、平台软件为主的开发路径;在软件企业相对集中、环境较好的地区建设重庆软件产业园,鼓励中小型软件企业实行资产重组、联合开发,促成重庆软件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避免重复走软件业原始期单体作坊式的开发路径;鼓励国外、市外技术和资金的进入,避免重复走单一的“滚雪球”式内涵发展路线。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市场运作相配合,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十五”期间,力争培育一批产值上亿元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总产值达25亿元以上,将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