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议案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党政重视,摆上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很重视议案的实施工作,把加快老区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了《转发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经济的决议的通知》(粤府办[1994]71号)和《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经济议案办理方案的总体规划的通知》(粤府办[1996]9号),明确任务、目标和措施。省还两次召开全省老区工作会议,部署议案办理工作,总结交流经验。许多市、县的党政领导亲自到贫困老区调查研究,针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为老区解决了一大批发展经济和“五难”问题(即行路难、照明难、饮水准、上学难、看病难)。“八七”扶贫攻坚战和“扶贫两大会战”,实行每个领导挂一个镇、抓一个村、扶一条龙(龙头企业)、带一户贫困户的责任制,广泛开展“千干扶千户”、“百局扶百村”活动,加大了对老区的扶持力度。各级老区主管部门认真组织议案实施,做好扶持规划和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各级老促会积极献计献策,为老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一是发挥老区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果、茶、烟、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业。大力推广“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推动老区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名优特产商品生产基地和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千家万户。二是扶持发展以资源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实行“资源+科技+市场”的经营方向,发展了一批效益好的农、林产品加工业。同时发挥山区水电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扶持兴办小水电站。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大力扶持老区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第三产业。全省共扶持老区兴办工矿企业2766家,兴办第三产业2978家,兴建小水电站741宗,装机29.98万多千瓦,扶持种果18.5万公顷,种茶、烟、菜等经济作物30.6万公顷,水产养殖8.4万公顷,造林33.5万公顷,有力地推动了老区的经济发展。
(三)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各地采取措施,健全乡镇农科站,加强农科站对老区的辐射指导。目前全省有老区的乡镇均有一个农科站。1996年至2000年,全省共培养了38832名老区定向大中专学生。这些定向生,由老建办支付学费,毕业后回原籍老区工作。许多市、县积极举办老区科技培训班,请科技人员巡回到有老区的乡镇讲授各种种养技术,帮助农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5年来全省参加培训班的老区群众55.9万人次。不少部门向老区送书刊,方便老区群众学科技,仅河源市5年来就向老区送书刊11.6万册。通过扶持,提高了老区群众的科技水平,许多群众运用学到的技术发展种养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