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素质教育
(一)加强和改进德育。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贯彻《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确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和利用“红岩精神”等具有重庆特色的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科技、环境、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从中体验高尚、体验成功、体验社会责任。各地都要积极建立稳定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各类素质教育基地。
(二)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切实保证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审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疫情的防治和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等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三)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稳妥地开展新课程实验,加强对综合实践课、艺术、科学等综合课、小学英语和高中技术类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等项改革的需要,农村中学要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社会经济需要的地方及学校课程,积极稳妥地推行“绿色证书”教育。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及教材管理机制,加快开发地方及学校课程和教材,提高课程教材持续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出版、选用和发行的有效机制。
(四)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的普遍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办学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加快建设重庆基础教育信息网,形成市、区县(自治县、市)和学校三级基础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从实际出发,以多种形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全面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