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品种、营养、饲草饲料种植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和培训服务工作。大力推广舍饲圈养,提高饲草饲料转化率和集约经营水平;大力推广牧草和牲畜良种,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畜群生产率;大力推广青贮和饲料加工技术,提高青贮和混合、配合饲料入户率;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有机生态农牧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推广模式化饲养技术,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补水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畜禽疫病防治,提高畜产品安全
以保证畜产品安全为目标,落实疾病防治工作行政、技术双轨目标责任制,落实预防免疫制度。牛、羊、猪口蹄疫免疫密度要达到100%,牛皮蝇蛆病防治率要达到100%,在牲畜急烈性传染病的防治上,力争不发生,保证不蔓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扩大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检疫和兽药管理,积极开展药物残留检测。要搞好配套法规、执法队伍和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使兽医卫生工作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畜牧业产业化对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地要本着普遍抓基地、重点抓龙头的精神,实行分级负责。对龙头企业要培植和引进并重,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大胆走联合之路,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培育和建设,带动和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全面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工、市场、科技经济实体等都可以作为产业化龙头。自治区重点抓总体规划和大型龙头企业的建设;盟市要重点抓基地建设和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旗县要重点抓市场、基地和龙头企业与基地的连接工作;乡镇、村要一手抓基地,一手找市场,组织生产协会和合作组织,为农民养畜提供科技、信息、资金、流通服务,迅速扩大主导产品的生产规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大多数农民提高收人的主要途径,是体现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形式,也是贫困地区可以覆盖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项目。从长远看,畜牧业产值成为大农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各级、各部门领导要提高紧迫感和责任心,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突破口,摆到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的目的。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专项推进方案。对“畜牧业产值达到50%”的既定目标,各盟市、旗县要认真测算,作出年度计划,除少数特殊地区外都应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