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市中低产田改造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农田基础设施问题较多,耕地质量下降趋势依然存在。全市利用单一的中低产农田尚有165余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285万亩的57.7%,稳产高产的农田不足120万亩。全市2/3以上农田的排灌沟渠等使用时间长,设计标准低,断、破、漏现象十分普遍,抗御洪涝和干旱等灾害能力较低。其次,农田障碍加剧。近3/5的耕地因环境及营养等原因存在不同的障碍因子,影响作物的高产稳产,难以适应广大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第三,通过五年的工作,面积适宜、难度较小、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中低产田大部分已得到基本改造。目前全市中低产田集中在面积较大、基础条件较差及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中低产田改造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中低产田改造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围绕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目标,以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中心,努力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和抗灾能力,适应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和发展都市农业的总要求,通过工程、生物、农艺等综合治理和改良措施,加大先进适用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我市农田总体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促进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服务。
总体任务:2002-2006年,全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每年改造10万亩;五年间建设市级中低产田改造示范方10万亩以上,每年2万亩以上。各地在市级示范工程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在规划设计上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集中连片、整畈改造;在改造措施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治理、讲求成效;在工程实施上坚持按图施工、措施到位、确保质量、严格验收;在资金投入上坚持集体自筹及农户投资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各区、县(市)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
三、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及内容
(一)市级示范项目建设标准
1、实现排灌分系配套,增强改造区农田防洪、排涝、降渍和抗旱能力。农田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建设标准平原区达到20年一遇,山区半山区达到10年一遇;地下水位降至70厘米以下。
2、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可持续利用能力明显增强。土壤水、气、热、肥等因子基本协调;主要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土壤障碍因子基本消除;改造后能适应绝大多数农作物正常生长。
3、土地平整,大小朝向基本一致,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农田面貌有较大改观,达到标准农田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