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清洁、安全生产工艺,严格执行有机、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加强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检查和监督。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在巩固现有绿色食品开发成果基础上,继续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2.发展重点
——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本着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原则,建设一批突出地域特色品牌,能够形成群体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产品档次高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抓好一批龙头企业。依托原料生产基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所有制界限、行业界限,加速对现有初具规模、有较好发展潜质企业的改组与改造,使之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成长为能够拉动全省绿色食品业大发展的核心企业。
——加大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不断发挥高新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科技含量。组织相关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建立符合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要积极开发和大力发展生物农药、优质新品种、饲料添加剂、有机复合肥、无污染包装物等专用生产资料。切实加强有机、绿色食品的贮藏、保鲜、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相关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支持系统。
3.基地建设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大城市郊区及近郊县(市),建立10万公顷无污染、高营养、安全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在农垦总局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均较好的农场,建立20万公顷优质有机、绿色大豆食品生产基地。
——在五常、尚志、延寿、木兰、宁安、方正、庆安、绥化、铁力、五大连池等县(市)及部分国营农场优质特色水稻开发区,建立4O万公顷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在饶河、虎林、尚志、宁安、林口、海林、勃利和牡丹江市郊等养蜂生产区,建立20万群蜂业生产基地。
——在林口、宁安、讷河、龙江、五大连池、勃利、汤原、鸡西市(县)等柞蚕主产区,建立7000把的柞蚕生产基地;同时建设九龙山蚕种场、鸡西蚕种场、省蚕业研究所三大蚕种生产基地。
——在以上地区发展绿色加工业。从技术、设施、工艺、管理上实现全程严格的质量监控,消除任何加工环节的污染隐患,确保终端绿色产品的质量。要加大对蜂产品,尤其是蜂胶、蜂花粉等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采取无铅生产工艺,努力提高蜂系列产品质量。
(三)生态林、特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生态林地经济,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调整森林工业向生态林、特产业转变,林业经济向林地经济转变,使以生产单一木材产品为主的粗放型林业向生产生态无型产品与多资源林、特产品的可持续林业过渡,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保护草地经济和“黑土地”经济的顺利发展;加强城市林业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展重点
——保护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及老爷岭天然林资源,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加强退耕还林进程,开展林冠下造林、封山育林、更新造林,培育水源涵养林。
——加快木材加工业向精细产品加工方向发展;以龙头造纸企业为主,加快林纸联合产业的建设。
——发展林地经济,在商品林业经营区加快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等经济林的营建;依托科技进步培育和开发林下经济动植物资源,发展林地特产业。
——保护嫩江沙地现有防护林体系,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林草植被经济型复合防护林体系。
——加快城市园林建设。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大城市为核心,建设完备的城市森林景观。
3.基地建设
——加强威虎山、亚布力、五大连池、五营、镜泊湖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
——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搞好生态小流域的开发,重点发展小浆果、山野菜、中草药(北药)、养鹿、食用菌(松茸)等山特产品的系列开发,在名、优、特新产品上求突破,创黑龙江省绿色生态品牌。
——建立西部草原和黑土地生态防护林产业基地,实施乔、灌、草立体结构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防护林体系工程。把发展林地经济、草地经济和黑土地经济结合起来,保证草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重点林区的商品林及经济林基地,实施现有人工林结构及林种的调整,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
——建立哈——大——齐——牡城市森林体系,实施城市水源涵养林和环城森林的建设工程。
(四)生态草;牧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生态草、牧业经济。加强草原“三化”治理,开发人工草地建设,调整种植业结构,搞好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绿色畜牧业,实现由粗放型草地畜牧业向集约化生态草地畜牧业经济的转变,将畜牧业发育成为我省农村及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形成以绿色草、畜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优势产业。
2.发展重点
——搞好东部三江平原和西部松嫩平原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利用工作,建立湿地资源科学管理利用体系,保护生物种质资源。
——加强嫩江沙地治理,遏止我省西部土地荒漠化趋势。保护西部风沙干旱区现有林草植被,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基本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完善的乔、灌、草植被复合防护体系。
——加强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的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封区育草、种植耐盐碱牧草、完善水利设施、改善居住条件、保护和恢复盐碱草地植被,改良土壤理化状况。
——调整种植业结构,搞好退耕还草工作。实现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扩大青贮饲料优良豆科牧草及其它高产饲料的种植,确立粮草轮、间作制度,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
——发展草业经济,保护与改良天然草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加大秸秆利用力度,发展优质饲草料生产及加工业,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优质饲草料大省。
——大力发展绿色畜产品。利用草原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和粮食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乳制品产业,建立中国奶源基地;发展优质肉牛、肉羊及禽蛋生产,重点发展分割肉、冷却肉、肥牛肉、小白牛肉、肥羔肉等肉类加工产品,发展皮革、毛绒加工及生化制药等精深加工业。
3.基地建设
——建设松嫩、三江平原两大奶源基地。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市及双城、呼兰、安达、杜蒙、富裕县(市)生产基地的发展,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乳制品生产基地。
——建设优质、绿色肉制品生产基地,以齐齐哈尔、哈尔滨、大庆、绥化、佳木斯、牡丹江等市为重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养殖户形成产业化格局,在名、优、特新产品上求突破,创出黑龙江省无污染、绿色生态畜产品名牌。
——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地建立以紫化苜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羊草、无芒雀麦为主的优质饲草、青贮饲料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和商品羊草生产基地。
——建立以三江平原为主的小叶樟生产基地,采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开发东部草地资源,生产无污染草产品。
——建设种子生产基地。以青冈、大庆、肇源等地市为重点,建立羊草、星星革、紫花苜蓿优良牧草种子生产、加工基地,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提供优质牧草种子,以满足这一区域生态建设及草地改良建设对优质牧草种子的需求。
(五)生态渔业
1.发展方向
以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鱼类资源、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为目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鱼类养殖、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生态渔业产业。
2.发展重点
——加强对渔业水域管理,加大江河支流开发的监控力度,确保自然水体鱼类回游通道的畅通。强化渔业执法手段,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加强鱼类资源保护增殖工作。
——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发展渔牧农林结合型、江河湖库增殖型生态渔业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