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耕地资源丰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农林牧结合区域,是我省麦、豆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本区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以大流域治理为骨干,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县为治理基本单位,大力推广拜泉县生态治理模式,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对山水田林路草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以固土保水为主要目的,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薪炭林及其它商品林,提高林分质量,改善丘陵漫岗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扩大森林覆盖率。
——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协调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
——整合传统农业技术、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生态农业。
3.三江平原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包括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及部分国营农牧场、国有森工林业局。土地面积981.3万公顷,占全省21.5%,其中耕地309.6万公顷,占全省26.3%;林地面积209.8万公顷,占全省14.3%;草原面积68.8万公顷,占全省15.9%;湿地面积约有197.1万公顷。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湿地极为发育,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该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国营农场多,机械化水平高,水资源充足,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量十分丰富。本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储备基地及能源生产基地。由于农业开发及其它人为活动,低洼易涝荒地开垦多,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洪涝灾害比较频繁,近些年旱灾有明显增加趋势。湿地盲目开垦,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保育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加大退耕还湿、还草、还林力度,开展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繁育救护基地,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意识,为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科学基础。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在有代表性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关键与丰富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三江平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挠力河源头、完达山东北虎等生物生态廊道等生态功能保护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发挥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大矿山复垦力度,恢复矿山植被,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改造中低产田,加强以蓄排并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上水田林草路综合整治,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与生产力,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建立现代化国营农场产业群,发展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建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后备基地。
4.大、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行政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地区、伊春、牡丹江市及黑河、哈尔滨市所属部分县(市)、国有森工林业局和国营农牧场,土地面积2349.5万公顷,占全省51.8%,其中耕地面积198.8万公顷,占全省16.9%;林地面积1060.6万公顷,占全省72.3%,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农林交错,林木生长率高,森林后备资源多,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林特产业基地。区内山产、土特产多,中药材、野生浆果、野生淀粉、野生油料、野生蜜源等植物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多种经营比较发达;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地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部分地区适于发展水稻生产和养渔业;东南部山地热量充足,水稻种植面积较大,著名的响水大米是该区一大特色。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调整森林资源采育比例,在天然林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定向培育等措施,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江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草地等植被的保护,在水土流失较重地区,重点营造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人工草地,严禁滥垦乱伐,坚决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搞好水土保持;超标准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山间平川谷地的水、土资源,搞好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绿色食品种植业。
——充分发挥我省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林、特产业,搞好北药资源开发和森林旅游,综合利用森林资源,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区。
——发展资源立体开发,积极发展林果、人参、木耳、黑豆及养牛、养羊、养鹿、养蜂、养蚕等多种经营,同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综合性、立体性资源利用的绿色产业模式。
——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发展。
——依托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对俄贸易,促进山区生态经济全面发展。
5.城市生态经济区
——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大庆地区石化产品和油田化学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石化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生产基地,齐齐哈尔市钢铁机械工业和化肥及下游产品生产基地,牡丹江市橡胶加工、清洁生产基地,佳木斯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以节能机械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区。
——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大城市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城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绿色社区建设。构建生态——环保——园林一旅游城市区。
——建成城市功能齐全、生态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态城市。
——以中心城市带动卫星城,构建绿色小城镇体系,实施小城镇经济振兴计划,形成区域联动态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
6.生态旅游区
依托中心城市、重点景区和特色区域,形成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观光农业、地质遗迹等生态旅游为主导,边境旅游、北方城市风光旅游、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和科普宣教旅游等共同发展的格局。重点开展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冰雪游,以大庆市为中心的石油文化游、温泉疗养游,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的森林养生游,牡丹江市、鸡西市的湖泊观光和地下森林猎奇游,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鹤岗市的湿地生态游,黑河市、嘉荫县、绥芬河市、东宁县的中俄边界游和异国风情游等生态旅游路线,形成独具北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三)生态省建设体系
按照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根据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各个生态经济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在现有的1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含试点)、4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14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含试点)、8个省级生态农业县(农场)、6个农垦总局生态农业示范农场、9个生态农场及200多个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生态示范类型,层层抓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农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型的生态示范区体系,把生态示范区建设同当地特色生态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生态省建设能力。
五、重点生态区的保护与构建
(一)三江平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区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分布区。本区原始湿地众多,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生境多样化,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物种数约1700种,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约100种。三江平原湿地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重点是加强现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开展退耕还湿生态工程,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兴凯湖、洪河、三江、七星河等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湿地调蓄水资源、防洪蓄洪、降解污染物、调节区域气候的生态功能。加大黑龙江、乌苏里江界江国土侵蚀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廊道。
(二)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境内)污染防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