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加强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社会结构变革,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创建一批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6-2020年)
  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生态经济强省,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科技文化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发达省份水平。
  到2020年,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45.5%;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退化土地治理率达80%,矿山复垦率85%;优质草地占70%以上,草地生产能力提高20-30%;城镇失业率小于2.5%,城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0‰,城镇化水平达67%,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53%以上。
  主要任务:
  ——巩固和完善前15年各项建设任务,进一步建设不同类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形成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区域发展体系,为全省资源更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与精神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加速生态产业化进程,从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和决策等诸方面增强生态产业的实力和效益,在国内外市场达到较高的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强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减轻自然系统的人口压力,实现产业的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的提高,加强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三)各阶段发展指标
  根据总体及阶段性规划目标,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等4个方面确定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及各阶段性指标,共67项,其中重要指标33项(详见附表1)。
  四、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
  (一)生态功能区划
  我省地处寒温带、温带气候区。根据自然环境特征,以气候、地理、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服务功能为依据,将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为6个生态区(一级区)及15个生态功能区(二级区)(详见附图)。
  1.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生态区
  本区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地区,地势平缓,山势不高,一般海拔700-1000米。河谷宽阔又平坦,河流纵横,永冻层普遍分布,形成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植被,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分布的南端。本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嫩江发源地就在此区。多年来,由于大量的木材生产,导致森林质量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2.松嫩平原西部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
  本区位于欧亚草原的最东端,草原面积大、草质优良,生产率较高,地带性植被羊草草甸草原是我国十大草原分布区之一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气候干旱、多风、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湿地较为发育,著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之一。本区开发较早,垦殖率高,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部分地区风蚀严重,风沙土及荒漠化现象在局部地区出现,草原“三化”程度日趋严重,油田开采对草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3.三江平原温带湿润湿地生态区
  本区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形成的冲积湖积平原,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平,形成大面积的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平原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和迁徙必经之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由于农业开发及其它人为活动,盲目开垦湿地,加之水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4.小兴安岭温带湿润森林生态区
  本区山体广阔,山势和缓,河谷宽浅,气候冷凉湿润,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多年来,由于大量的木材生产,导致林分质量下降,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削弱,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5.张广才岭、老爷岭温带湿润森林生态区
  本区地貌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年均气温3.4℃;降水充沛,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林木生长率高,森林后备资源多;具有重要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也是重要的江河源头区。近年来森林资源日趋危机,林分质量不断下降,珍贵树种红松、“三大硬阔”以及稀有的赤松、紫杉等在天然林中已很少见;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起伏大,土壤抗侵蚀能力差,易形成侵蚀沟;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有的甚至濒于绝种。
  6.松嫩平原东部温带半湿润草甸与农田生态区
  本区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为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与松嫩平原西部的过渡区,地貌以漫川漫岗为主,植被多为草甸和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降低。
  (二)生态经济区
  生态经济区布局,主要立足于我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在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抓好对全省影响大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经济格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松嫩平原西部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市所辖9个县(市)(拜泉、克山、克东除外)、绥化地区(安达市、肇东市和兰西、明水、青冈3个县的一部分)、大庆市所辖4个县及哈尔滨市所辖的双城市和农垦系统所属部分国营农牧场。土地面积718.9万公顷,占全省15.8%,其中耕地349.6万公顷,占全省29.7%;林地面积108.6万公顷,占全省7.4%;草地面积164万公顷,占全省25.2%。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黑钙土占60%左右,耕地资源丰富。本区草原分布广泛,草场等级高,草群结构合理,优良牧草种类多,是我国优良的草场之一。土地利用率、生产率较高,旱田灌溉基础好,本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闻名世界的大庆油田座落于此,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学工业基地,是我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要商品粮和畜牧业及其制品生产基地。该区开发较早,人多地少,垦殖率高,草原“三化”现象严重。耕地荒、硬,由于气候干旱,地势低平,旱、涝,尤其是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脆弱。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经济型植被防护与恢复体系,综合治理草原“三化”及风蚀与石油污染,恢复草原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建立嫩江中下游湖泊湿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扎龙湿地及珍稀水禽,发挥湿地调节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
  ——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加大人工草地与饲料基地建设力度,发挥草业和绿色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积极推广早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抗旱治沙,发展绿色精准农业和特色农业。
  ——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石化、装备、食品、医药、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合理配置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布局,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松嫩平原东部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居于松嫩平原波状起伏台地上,包括拜泉、克东、克山、望奎、海伦、巴彦、阿城、宾县、讷河、北安、嫩江、五大连池、依安、绥化、绥棱、庆安、五常、兰西、明水和青冈、呼兰等21个县(市)。该区土地面积约496万公顷,占全省10.9%,其中耕地319.0万公顷,占全省27.1%。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