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展海洋运输业。调整和优化运力结构,发展先进船舶,重点发展较大型的集装箱船、散货船和特种运输船等,使整体运力得到增强,结构总体合理、优化,到“十五”期末总运力达到25.6万吨。巩固现有港澳航线运输,发挥比邻台湾优势,发展两岸直航运输业务,开辟近洋运输新航线,使运输航区有新的发展。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通过整合现有海洋运输资源,壮大我市海洋运输企业的整体实力,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滨海工业
1、船舶修造业。根据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需要,在合适地方选址建设上规模、高起点的现代船舶工业基地。配套相应规模的生产加工设备,承接常规船舶的修造、大型构件工程。船舶修造业向集约化、集团化经营的方向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粤东地区以至华南沿海外向型新兴船舶修造中心。
2、石油化学工业。在严格控制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条件下,建设发展合成树脂为中心的石化大工业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石化工程产品的后加工、深加工、精细加工及石油气、油制品、液体化工等系列产品,形成工贸和生产经营一体化新格局,使石化工业成为新兴的优势产业,带动周围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3、滨海能源工业。以发展大型火电为主,重点建设华能汕头电厂2×3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二期工程,到2005年,我市电源装机总容量达到165万千瓦,其中南澳开发无污染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到2010年,我市电源装机容量达到170万千瓦,其中南澳风机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
4、海洋生物业。“十五”期间,建设汕头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开发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开发出2~3个新型海洋保健品系列产品和1~2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海洋生物药物。增加对海洋生物工程药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资金投入,鼓励现有药厂及科研单位开发研究工作,促进食品、医药、工业和海洋开发科技单位联合,促进我市海洋药业的发展,力争2010年,把汕头建成国家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产业发展
在进一步抓好我市传统海洋产业的同时,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二、三产业比重。近期重点抓好海产品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港口优势发展海洋工业;第三产业以滨海旅游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业务培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海洋服务业发展,逐步实现海洋产业优化升级。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