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目标:
——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现行价)17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92.5亿元,年均递增17%;海洋产业增加值7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43.8亿元,年均递增18%,占全市GDP(850亿元,年递增10%)9.2%。
——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更加合理。四大重点产业增加值72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96%。
——海洋监测、监视网络进一步完善,初步实现海洋管理和公益服务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
——有效控制海洋污染,在重点海域和海湾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海排放量总量控制,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大于95%,近岸海域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结合滨海旅游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整治海岸、河口海域,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质量。
——建设国家级南澳县生态示范区,建成湿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各一个。
“十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制订有关涉海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综合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加强海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海水养殖业要加快滩涂开发利用,向深海进军;稳定近海捕捞,鼓励开拓远洋捕捞业;滨海工业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滨海旅游业要利用自然、人文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港口运输业要依托港口优势,开辟定期航班,吸引周边地区货运,增加港口货运量;初步建立起我市海洋生物开发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力争到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187亿元,年均递增19%,占全市GDP(1250亿元,年递增8%)15%。四大重点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93%。海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海洋经济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建立起相互促进的多元化、开放型、高新技术产业占重要地位的海洋经济体系,形成集约型海洋渔业、外向型滨海旅游业、先进技术型滨海工业、发达国际贸易型港口运输业。海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海洋环境得到更好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三、发展重点
(一)海洋渔业
“十五”期间海洋捕捞继续保持零增长。要严格执行农业部关于渔船审批制度,结合捕捞许可证和渔船马力凭证贴附制度的实施,遏制渔船盲目发展,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实施人工鱼礁投放,用10年时间建造7个投礁点,投放人工鱼礁60万立方米(空方),总面积5000公顷。探索拓展远洋渔业,继续合理利用“台浅”渔场和粤东80米等深线外的东沙渔场,鼓励发展远洋捕捞,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加以扶持,争取建造一支技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远洋渔船队,开拓海外远洋产品加工、冷藏基地。“十五”期间至2010年重点抓好四大区的增养殖业。一是贝类护养增殖保护区。本区域主要指10米等深线以内,有较丰富的西施舌、红肉河兰蛤、中国绿螂等自然资源苗种,要有计划采捕,逐渐播扩分区增殖。二是滩涂浅海人工养殖区。南澳猎屿岛海区、潮阳海门湾、企望湾海域和榕江出海口,整个海区面积2000公顷。三是围垦区的低盐度养殖区。主要是澄海的莱芜围、六合围、澄饶联围,潮阳的榕江片区、潮阳、河浦的三屿围,牛田洋生产基地等。应重点抓好挖潜改造,实行科学养殖,发展多品种混养、间养、轮养,以提高单产。四是沿海陆域工厂化养殖区。本区重点开发的陆域是南澳岛周围、田心湾、企望湾、后江湾沿岸等,应抓好对虾育苗、贝类育苗、鲍鱼生产基地等基地建设。要培植一批水产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养殖生产从粗放、半粗放的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养殖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养殖业的增长方式,发展质量型、效益型的养殖项目。要大力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展品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创汇能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搞好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产区、渔港水产批发市场的建设,强化渔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快制定和修订水产品及相关的生产资料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力争到2005年全市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35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8.2%,其中海洋捕捞20万吨,继续保持零增长,海水养殖14.5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71%。海洋渔业产值19亿元,增加值10.3亿元。到2010年全市海洋渔业总产量45万吨,其中海洋捕捞20万吨,海水养殖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