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推行教师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建立具有竞争性的用人制度和人员流动机制。加大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力度,优化结构,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进一步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和引进力度。“十五”期末全市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50万人以上。其中,研究生达到8万人,本科生达到25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使全社会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100人。
——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重点建设好若干所体现上海特色优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建跨学科、跨系统的科技攻坚和人才培养的“联合舰队”。
——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若干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每年有250-300万人接受继续教育、企业培训,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体和学习型家庭。
——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有效促进科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技术和引进智力并举,在引进国际著名大学和研发机构,加强国际合作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力争到2005年,有一、二所国际著名的工科和管理高校在沪设立分校;加大鼓励科技人员与海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开发的力度,加快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和推动本地化,鼓励跨国公司来沪设立研发机构。扩大海外留学生在沪就学的规模,多途径、多方式引进上海发展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进一步扩大在沪外籍人才的规模。
——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教育,提高市民的科学意识。
四、“十五”重大建设工程
建设一批对科技和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工程,进一步夯实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科技教育基础。
(一)基础教育创优工程
根据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全面完成市、区中小学幼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化高中,为高质量、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1、结合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在全面完成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逐步实施小班化教育,加快提高初中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