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营运线网结构,站点布局不合理。在主城区的120条营运线路中,重复线路就达20%以上,站址同一且拥挤,供需失衡,资源浪费,赖站引起的经营服务纠纷频繁。而在有的道路和地区,开线、设站滞后,特别是月票线路和月票车辆的开设滞后,影响了当地群众出行。
(四)服务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群众不满意。近年来,公交企业虽然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车辆“赖站”、月票乘客乘车难、公交线路收班过早等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仍时有发生,车容车貌、车内卫生、文明用语等方面仍有待改善。
(五)市场秩序未得到根本整治,公交企业经营环境艰难。主要表现为客运市场主体过多,供需失衡,竞争无序,管理困难。重庆是山城,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少,且道路弯多、坡陡、路窄,城区居民出行主要依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6家公交企业是行业的主导性骨干企业,改革已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市公交行业经营和发展的矛盾,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交通服务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改革国有公交企业现行经营管理体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改善公交企业服务质量。
鉴于重庆市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比较低,下岗职工多,市民出行主要依靠乘坐公共汽、电车,故此次改革,公交普通线路票价不提价,现有月票不提价,老年人群等免费乘车不取消,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我市现阶段的市情,国有公交企业按企业经营、政府扶持模式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企业的运行规律。采用国有主导,政府扶持,线路专营,适度竞争,多元投资,渐进发展的经营模式。
——保持公交企业公益性企业的基本属性,政府的补贴由暗补变明补,严格区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努力减轻财政补贴负担。通过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建立起对公交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既有激励作用又有约束力的经营管理机制,并适时适度地把国有公交企业推向市场,使改革后的国有公交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
——鼓励民间和外资进入公共交通领域,参与公交行业的合资、合作、租赁、参股经营,形成公交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市场主体相对集中的行业组织结构,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