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十五”期间,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4座,新增变电容量390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变电所47座左右,新增变电容量370万千伏安。到2005年,年供应量达210亿千瓦时。形成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的现代化电网。
水利。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加固西险大塘堤防39公里,完成市管城市防洪堤62公里,各县(市)按省要求完成城防工程,建成华光潭水利工程、分水江水利枢纽、新安江城防等工程。
四、大都市产业
产业是构筑大都市的基础。必须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实施“一号工程”、“旅游西进”、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及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
发展都市型农业。突出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大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品牌工程,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型效益农业。实施特色基地建设,建成20个“精品农业”工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0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
推进“工业兴市”、“工业立县”。实施以“两港三区”(信息港、医药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抓好国家软件产业化、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产业,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交易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努力建设“天堂硅谷”。加大技改投入,运用先进的机制、技术、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企业,增强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四大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以女装产业为龙头的都市型工业,力争在全国占据龙头地位。继续抓好市和各区、县(市)已有的各类园区建设,加快启动江东、临平工业区等新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创造集群优势,发展块状特色经济。
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商贸、房地产、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基础,积极实施“旅游西进”战略,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整合大杭州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整体促销,大力发展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文化游、都市游,打响“游在杭州”品牌。着重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办好西湖博览会,申办中国国内旅交会和世界休闲博览大会,加快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步伐。用3―5年时间,高标准建设湖滨路、丝绸城、清河坊、四季青、信义坊、武林路和梅家坞等7条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商业特色街区。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构筑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购物天堂”。发挥人居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打响“住在杭州”品牌。完善金融功能,发展中介组织,拓展经营门类,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