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地制宜,实行分类防治
针对我市蝗虫发生日趋严重的态势,全市防蝗工作要坚持狠治夏蝗、抑制秋蝗、控制全年、压低来年发生基数的指导思想,实施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结合、专业队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应急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运用综合防治并适当加大生物防治的技术,确保实现蝗虫不起飞、不扩散、不成灾的目标。具体防治方法要根据蝗区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全市各退水水库、行洪河道、大面积苇地、撂荒地等达到防治指标及其他适宜飞机作业的蝗区,实施飞机防治,配合人工地面挑治。
(二)对不适宜飞机除治的零散蝗区,立足地面人工防治,视情配以飞机防治。
(三)创造条件,实施生物防治,采取仿生农药“卡死克”、原生动物“微孢子虫”等生物防治措施,实行生态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四、精心组织,落实各项措施
(一)搞好蝗情监测,掌握蝗情动态。蝗情监测是蝗虫防治工作的基础,要把搞好监测贯穿于每年治蝗工作的全过程。有农业的区和各县要充实查蝗员队伍,按照每万亩配备一名查蝗员的要求,确保查蝗人员如数到位。在蝗虫防治期内,各区县每周至少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蝗情踏查,路查结果要及时报市农业局汇总。要特别注意做好省、市和区、县之间的接合部,驻津单位和人畜不易进入地区的蝗情监测,做到查蝗不留死角,治蝗不留空白。蝗虫大面积除治后,还要搞好防治效果调查、残蝗调查,为确定进一步的防治方案、确保实现治蝗目标提供依据。
(二)落实蝗情报告和值班制度,加强防蝗信息传递。准确掌握和传递蝗情信息是防治蝗虫的关键,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市和区县防蝗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要建立蝗情报告制度,同时要建立防蝗值班制度,确保蝗情信息传递畅通和防治决策准确无误。
(三)加强防蝗措施检查,确保及时落实到位。每年治蝗前,有农业的区和各县及各部门都要反复检查防蝗措施落实情况,各项准备必须及时到位。一是要检查治蝗资金落实情况。本着国有荒地国家负担、农田治理受益人负责、工作费用及必要设施费用各级财政解决的原则落实经费。特别是蝗虫发生严重的区或县,要把应由区县解决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专款专用。二是要检查飞防作业的各项准备落实情况。市农业局要根据蝗情分布及变化情况,提前制定好飞机防治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搞好作业保障,准确掌握蝗情,科学指挥调度,确保治蝗飞机及时调人,按计划投入作业。三是要检查交通、通讯、农药和施药器械落实情况。结合国家“植保工程”建设和区域性蝗虫应急防治项目的实施,加快查蝗、治蝗所需设施的配备;由市统一购入的农药要突出重点、合理调配,注重治蝗的效率和质量。四是要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防蝗期间正值高温季节,要加强对防蝗人员的安全教育,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农药中毒事故发生;对鱼苇接合部实施飞机灭蝗时,要避开鱼塘、虾池,提前发出安民告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飞机灭蝗安全管理,严防飞行事故,切实保障生命、生产安全。五是要检查各项行之有效的治蝗机制落实情况。在防蝗实践中,要注重研究先进防治技术,不断提高防蝗工作的科技含量;注重探索更新防治方法,不断增强防蝗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注重创新和优化工作机制,确保我市蝗虫治理和防蝗工作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