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积极推广应用。建成并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道路、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完善城市交通卡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房地资源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全覆盖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础数据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等。开发和建设防灾救灾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加强本市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建设和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水平。全面开发和建设上海“金盾”信息系统,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的现代化水平。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把信息化融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整合一批能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大型数据库,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加快形成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促进市民工作、生活多样化,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推进各类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国内外远程教育。促进医院和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二、三级医院全部联网,推进病历管理数字化,建设老人健康档案库,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学。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信息服务的产业化;积极开发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类体育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根据地区实际,逐步建立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三级信息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建设一批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的信息化建设示范社区和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生殖保健等信息服务;整合与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人手一卡”(社会保障卡);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不断提高家庭电脑、信息家电的普及率。
(七)继续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各类网络资源
做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有关规范工作,保持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共享。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继续抓好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管线网络。推动国际海底光缆建设,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加大海底光缆保护力度,增强上海作为国内重要的国际海光缆登陆地和通信枢纽的地位。继续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适应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宽带信息交互中心建设,提高本地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继续发展固定电话业务,扩大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传统通信网络的宽带改造,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接入、电话网宽带接入、有线电视网双向接入、光纤接入、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推动话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在接入层面上的融合。试验和建设全光网、高性能移动通信网、无线宽带接入网和卫星通信网等各种先进网络。建设和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大力发展移动电话、集群电话等业务。加快发展基于电视机的信息网络服务。构建和完善网络化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推动大规模并行计算在气象、生物医药、大地测量、海量数据管理以及人类基因等基础科研领域的应用。发展电子邮政系统,积极拓展邮政服务领域。
(八)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确保国家、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