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这就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为本市的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贸组织规则对政府管理模式、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必须以统筹规划、标准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间接管理方式替代传统的直接管理方式。加入世贸组织,也对本市信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本市的信息行业将是入世后首先对外开放的前沿领域,在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电信服务、电信贸易、基础电信、知识产权等方面,本市率先按照国际通行准则来实施运行和管理势在必行。
4、上海具备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九十年代上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的大调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要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跨世纪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本市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上海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信息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功能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就是城市信息化。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奋斗目标的“十五”时期发展要求,并确立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对城市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1996年上海信息港工程建设启动以来所形成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基础设施优势、部分产业优势和发展环境优势,构成了上海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以信息产业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以信息服务催生新型产业已经成为可能。
(三)面临的问题
虽然本市信息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特别是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资源和技术利用效益不高,关键技术相对落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为:
1、网络资源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多种宽带接入方式的实际入户比例较低。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发展速度,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网上内容匮乏,信息知识产权缺乏保障。
3、信息产业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名牌产品较少,国际竞争力不强。
4、信息技术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的效果还不显著,市民尚未普遍享受到信息化所能够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5、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还较突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事业带头人。
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是“十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也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上来,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在“十五”规划中的战略地位,把城市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适应上海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的信息化指导方针,顺应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机遇,在“九五”期间信息港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全面规划、分步推进城市信息化,做到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推广应用、发展产业,加强管理、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