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步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格局
网络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
政务部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市、区两级政府普遍建立了内部网,大部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功能;部分机关初步建立了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工商、财政、税务、政法、人事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52个政务部门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上网,部分单位已开始在网上提供面向社会的服务。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变管理和运行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上海企业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在全国领先,通过CAD和CIMS前后三期共70余家应用示范企业的实施,有21家企业被科技部列为国家CIMS示范企业,17家CAD和CIMS企业经科技部确认首批挂牌;汽车、造船、钢铁、烟草等大型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了生产、管理和流通等环节;全市主要大中型商业企业、连锁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普遍使用计算机,开始发展网络应用。
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应用面日益扩大。结合实施国家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程,本市构建了由数字证书认证和密钥管理系统、支付网关、网上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等组成的电子商务基本框架。2000年数字证书签发量超过12万张,支付网关交易量超过570万元;面向个人的网上交易不断增加,国际经贸、化工、医药等行业交易平台和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投入使用并初具规模。
运用信息技术,城市建设和管理效能得到了增强。覆盖市区的多比例尺、多精度的城市二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开始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气象预报、治安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和深入开发。
运用信息技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建立和开通了“上海热线”、“东方网”等一批综合性、专业网站;初步建成了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以及若干网上学校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批公共数据库;建立了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银行IC卡和公交IC卡“一卡通”系统,社会保障卡发行达到一定规模;建成了社区服务网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热线,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开展了网上婚庆、网上殡葬、网上老保等若干专题服务。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达到25.6台,比“八五”期末增长了十倍以上。
4、基本形成了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环境
加强了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普及。通过在重点院校设立信息技术学院,在各高校开设信息技术专业,在中小学增加计算机课程等措施,加强了信息化的基础教育,全市共有40多万中学生通过“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水平等级考试”,有151万人次取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启动了以信息主管培训为代表的高级信息技术管理培训;文广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化知识宣传;举办“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促进了国内外城市间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信息安全建设。在宣传、公安、保密、机要、安全和科技、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初步构建了本市信息安全的管理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计算机2000年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互联网国际出口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犯罪的活动得到有效防范;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病毒防范中心和防病毒实验室、上海信息港安全防护工程的建设,为上海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障。推进了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完善和配套。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逐步健全了信息化管理体制;先后出台了加强基础通信管线管理、保护上海市国际海光缆安全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制订了有关社会保障卡等信息技术标准,解决了信息化推进中的部分突出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引发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全球信息产业以两倍于经济平均增幅的速度增长,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其逐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产业和部门的沟通和交融,推动了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国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资源配置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更趋激烈。
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提出,造就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政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