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3S技术在郊区的应用。在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气象、水利、土地、森林、环保、交通以及商业、农业等各类社会与经济信息资源。要特别重视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等各类规划信息的开发应用,逐步实现对郊区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郊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及时、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加快推进郊区产业信息化建设,增强郊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以信息化提升郊区的工业水平。郊区是体现上海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区域,要把加快信息化发展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郊区产业层次。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重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支持力度,在企业推行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引导企业技改经费重点向信息化应用项目倾斜,原则上每年不少于30%的技改经费投入。
(二)以信息化培育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产业。利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郊区各类企业、营销组织提供地理、交通、产品交易等信息,实现商家和客户互动交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郊区商贸物流企业,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平台,促进郊区尽快发展成为现代商贸物流业的重要基地。
(三)以信息化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档案农业信息体系,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和安全监控。按照上海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对本市养猪场、园艺场、养鸡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场、瓜果生产基地以及市境道口外来生猪管理等全面建立档案信息系统,不断推进农产品档案数字化,实行农产品质量追踪制度,为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要加强农业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上海农业网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开发网上农业服务功能,建立起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抓紧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向乡镇、村的延伸,通过郊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营销组织等建立区域性的农业信息服务站,不断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
四、加快郊区社会信息化建设,促进郊区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实施郊区教育领域信息化工程。抓紧建立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十五”期间建成连接各乡镇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开发适合郊区农民特点的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等一批课程软件,加强对郊区农民的继续教育。到“十五”期末,郊区乡镇都要建成远程培训教室。每年完成远程培训教育不低于1万课时,培训人数不少于30万人次。同时,加强郊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加紧实施中小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实现学校电脑配置比例高中为8∶1,初中为10∶1,小学为15∶1,基本做到中小学校宽带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