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陕西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有关建议
最近,省计委就我省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问题与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省上市公司的“壳化”(指公司上市后不具备从二级市场再融资的条件和资格)现象比较严重,整体经营业绩下滑、资本扩张能力明显趋弱。在当前二板市场暂不出台,主板市场上市更加严格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上市公司现有资源,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我省上市公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1993年第一家我省上市公司“陕解放”之后,10年来上市公司的总数已达到23家,占全国上市总数的199%,居全国第19位,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配股、增发等方式累计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91.91亿元,占全国筹资总量7812.6亿元的1.18%。到2001年底,全省上市公司总股本达到53.52亿股,总市值为515.52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28.17%。其中流通股为23.24亿股,流通股市值为223.9亿元。
1、我省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总资产20亿元以上的只有彩虹股份、陕国投、西飞国际、达尔曼四家,10亿元以上的有陕长岭等6家、其他13家都属10亿元以下。上市公司的平均股本也只有2.3亿股,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75%;净资产收益率只有2.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从股本结构看,23家上市公司中,属于国有绝对控股的九家(宝光、标缝、秦丰等),国有相对控股的十家(秦岭水泥、民生、长岭等),民营控股的四家。国有控股公司占到总量的783%。民营控股的四家平均股本是2.0亿股,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7%,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从总体看,民营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小、且都属省内土生土长自我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发起并相对控股,资产实力不是很强,而且达尔曼、海星科技将持有股份的大部分质押贷款。
总的来看,我省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下滑,主要效益指标1999年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业绩继续走下,综合竞争能力明显趋弱。2001年仅有陕解放、达尔曼二家公司的配股申请获得批准,宝光一家公司发行了新股,但没有一家公司挂牌上市,全年全省通过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仅为5.26亿元(新发行宝光股份1.38亿元、配股陕解放1.16亿元、达尔曼2.72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9.3%,反映了上市公司业绩的下滑幅度之大,在西北地区优势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