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快太原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2002年9月4日)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低是衡量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对全市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省会城市率先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现价服务业增加值由1995年的93.6亿元发展到2000年1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6%,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的速度快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3.6%上升为2000年的47.0%;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1.8亿元,增长11.9%,占比47.1%,服务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从新时期对服务业的要求来看,全市服务业还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8号)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以太原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强化省会意识,实现服务业率先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步伐。以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信息产业、科技教育业、卫生体育业和文化广电业等为重点,进一步拓宽领域,优化结构,增加供给,扩大就业,提高水平,促进服务业上一个台阶。
(二)发展目标。“十五”时期,太原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争取达到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7.0%提高到2005年的52.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具体措施
(一)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1、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市场为取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优化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业,大力发展太原六味斋专卖店网络工程、太原唐久便利网络工程、太原金虎便利网络工程、太原青创田园蔬菜直锁网络工程等便民销售网络,加快美特好、华宇、华联等超级市场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业,加大国际风味连锁店和国内各大菜系的引进力度,繁荣餐饮服务市场。加快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体系建设,搞好运输服务,形成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合理利用电信资源,提高电话普及率。拓展邮政新业务,加快建立现代邮政快速传递网络。加快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业务,拓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范围,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商业保险,改善保险服务,开辟保险新业务,规范保险代理、经纪等中介机构。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加快处置积压房地产。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范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提高服务水平。
2、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以杏花岭区、迎泽区为重点,积极发展全市社区服务业,扶持兴办医疗、家政、托幼、养老、维修、文体、休闲等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配套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新兴产业。鼓励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大力发展信息网络服务,推进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和政府上网工程。规范广告业发展,努力提高广告设计、制作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