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意见
(内政字[2003]18号 2003年1月1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为深入贯彻2002年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我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研究,现就做好新阶段“菜篮子”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阶段“菜篮子”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菜篮子”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菜篮子”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大多数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菜篮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肉类、奶类、蛋类、鱼类生产基地。“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网点和直销点协调发展的市场营销体系。各地以实施农牧业“种子工程”为契机,重点推广了模式化饲养、模式化栽培、保护地建设、集约化舍饲养殖等实用增产技术,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加。“菜篮子”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动物产地检疫开展面达90%以上,旗县所在地和70%的乡镇所在地实现了“定点屠宰、到点检疫”,并加强了对农药、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的监督管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全区绿色食品品牌达246个,生产总量676万吨,年产值40亿元。
当前,我区“菜篮子”产品已由总量短缺变为总量相对过剩,蔬菜、肉类、奶类等产品日趋丰富,供求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过去的单纯追求数量变为追求产品质量、品质和口味,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且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健康意识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充分说明市场对“菜篮子”产品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增强,“菜篮子”产品生产正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讲质量、讲安全、讲健康已成为消费者对“菜篮子”产品生产的新要求。做好新阶段“菜篮子”工作,不仅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而且是调整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需要;不仅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全面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增强我区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而且是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更高水平物质生活的需要,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