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大力推进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设,大中型企业要率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围绕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郊区工作目标,市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要积极向市郊辐射,完善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培训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树立服务全国、服务西部地区的思想,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工作。
(四)搞好职业学校调整,推动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10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达到20所,重点建设100个高质量的培训中心,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训高素质劳动者。“十五”期间,共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0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万名;每年培训在职人员25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
三、实施职业教育八大工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从业人员以及新生劳动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快技术工人的培养,从中青年技术工人中培养一批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各类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市场信息、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和农村就业。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失业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培训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开展高技能紧缺人才的需求调查,研究制定高技能紧缺人才岗位素质要求,推进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快培养一批数控机床维修操作工、软件蓝领、高级护理等具有智能化劳动特点的高技能紧缺人才,努力培养一批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到“十五”期末,本市企业中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文化层次普遍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水平,高级技术工人中有3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的比例达到15%左右,青年高级技术工人成为高级技术工人的骨干力量,并且在技术工人队伍中出现一批智能型、专家型人才。职业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调整现有专业方向,扩大招收生产第一线的在职职工,拓宽从业人员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试办技师学院。
三是科教兴农富民培训工程。围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等四大优势农业的创建和农业结构优化,依托各级农业学校、培训机构、乡镇成人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所),以实施“燎原计划”为抓手,全面开展绿色证书教育、致富新技术培训、跨世纪青年科技培训和现代农业经营、营销岗位等培训,培养一批精通技术、善于经营、懂得管理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十五”期末,郊区绿色证书获得者达到14万人,每8户就有一名劳动力获得绿色证书。根据农业劳动力现状和农村发展前景,加强林果、旅游、食品、餐饮、营销、服装、物业、家政等岗位培训,帮助郊区富余劳动力实现转行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