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4.7亿元,增长17.6%。城市引黄供水、兴济河污水处理厂、绕城高速公路南线、经十东路拓宽、泉城路改造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燕山立交、顺河高架路北延长线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工业投资完成101.5亿元,增长33.4%,重汽、济钢、齐鲁化纤、山水集团等一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五)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商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传统商贸的档次水平明显提高,社区服务、旅游、教育培训、物业管理、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5亿元,增长12.3%。各类市场发展到820多处,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50多处,过10亿元的10多处。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六)财政金融保持平稳。实现地域财政收入234.6亿元,增长1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25亿元,增长15.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17.2亿元,比年初增长27.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3.9亿元,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2088亿元,增长26.8%。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安排市级科技三项费用3072万元,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86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级78项。全市普通高中招生3.23万人,比上年增长16.3%;高考升学率达到79.9%。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市中心医院病房楼、科技会展中心等项目建成使用;艺术学校、市直机关党员电教中心、巡警支队综合楼等项目正按计划进行,社会事业发展条件得到改善。
(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达到7988家,参保职工75.8万人,医疗保险改革开始启动,年内分别提高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1.38万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逐步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有5.03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82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56元,增长4.4%。总的看,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主要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圆满实现了“五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工业发展后劲不强,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偏小,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二是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供水、农业生产和山区人畜吃水面临困难,全民节水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量偏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四是“两个确保”和劳动就业的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和安置就业的任务仍比较繁重,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03年的预期调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