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由于存在地质条件恶劣、移民工作任务重、技术力量不足、经费紧张等诸多问题,加之部分地区群众防灾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和等靠要思想,灾害治理尚处在一种被动应急、疲于应付的状态。
巫山县、奉节县、武隆县、云阳县、丰都县、万州区、涪陵区存在较多的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除万州区、涪陵区治理落实情况较好外,其它几个县还存在较多未实施治理的隐患项目。对滑坡、危岩、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由于治理或避让搬迁难度大、投资大,工作进展缓慢,基本上还处于被动的“防”阶段。但这些灾害性险情,往往防不胜防,如万州区天子城危岩在12月7日和12月16日两次发生岩崩,严重威胁着名亨小区700多名居民和福建小学900余名师生的生命安全。319国道涪陵段小溪隧道口危岩,如果发生崩塌,将有5万立方岩石直接推入乌江,严重威胁着319国道、乌江航道的畅通和安全。奉节县、丰都县、涪陵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前期工作投入不足,一些近期急需立项治理的库岸防护及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还未做地勘和治理方案,还未编制立项报告和可研报告,工作严重滞后。
(三)管理不到位,违法违规建设多
各地均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大部分地区未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必备的组成部分。受地理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深挖、高填、高切项目多。各地对勘察、设计环节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工程建设不进行地勘或地勘质量低劣,许多工程的勘察、设计文件不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规定的深度和质量要求,施工中还存在随意变更设计的行为,在初设审批阶段和施工监督阶段也没有得到较好控制和纠正。部分地区在开发建设或移民迁建过程中,出于某些特殊性考虑,不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建设,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弱化或脱离规划、国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基础差,管理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薄弱,片面追求低成本,各地近十年间建成了大量设计本身严重违反现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条文”)的工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已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此次危房排查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超高砖混建筑物。如涪陵区桅杆堡房14层砖混住宅楼,1995年施工,设计为12层,实际建14层,该楼墙体多处严重纵向裂缝;武隆县蔬菜公司综合楼,下部3层框架,上部7层灰砂砖砌体,荷载尚未施加,就出现墙体大面积裂缝、挑梁断裂等严重破坏现象;万州区有数幢10-11层砖混房屋,下部素砼砌块砌体,上部砖砌体,下部墙体开裂严重。这些房屋除存在其它质量问题外,都严重违反了“条文”砖混结构的高度限制要求和其它抗震基本要求。我市绝大部分地区属于6度抗震设防区,其中荣昌县、万盛区、南川市、合川市、渝北区、彭水县、石柱县、巫山县等还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另外三峡库区蓄水后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必须警醒的是,我市许多抗震设防地区还存在大量不满足基本抗震设计要求的建筑物,问题还未暴露,但隐患甚于明火,必须牢记唐山(震前6度区)大地震血的教训,采取妥善处置措施。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