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编制预案,形成制度,加强宣传,群策群防
各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合川、巫山等市县,通过电视广播,展板、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介绍地质灾害知识,增强基层干群防灾意识,使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地质险情、危房的监测和排查工作,有效实施地质灾害群防群治工作。在排查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2001年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同时正组织专门力量,加紧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按照市建委的要求,建立了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排查和工程信息网络,加紧编制落实“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灾抢险预案”。
(五)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强管理
通过拉网式排查和防治上作的展开,大部分地区能够深刻吸取武隆“5.1”地质灾害事故血的教训,认真分析总结本地区地质险情和危房情况、形成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严格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的重要性,排查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各地逐步开展了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涪陵等地对全部拟建和在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情况和工程的选址、地勘情况进行了重新审查。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隐患处置情况不容乐观
排查情况表明,我市地质险情和危房形势较为严重,全市大部分地区的灾害处置进展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有较多的隐患工程和险情地段,整改治理措施未落实。如巴南区独雅汽配综合楼,经区政府出面协调,制定了治理措施,但仍停留在筹备阶段,检查时发现隐患有扩大的迹象;大足县玉龙镇玉龙山燕子岩危岩体积4.2万立方米,狮子岩危岩体积约9万立方米,危及整个玉龙镇4557人的生命安全,现仅采取了制定抢险预案、加强观测的措施;二是部分己治理的隐患项目,治理方案不当,达不到消除隐患的目的。如璧山温泉开发小区30米高边坡,检查中发现其边坡支护仅采取了砂浆抹面封闭措施,达不到支护要求,却已销号。治理方案不完善多是由十责任单位为了节省投资,未按建设程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勘察、设计、审查、施工所致;三是“三高”隐患工程的建档立案工作落实情况差,后期监测工作未跟上。如检查组对巫山新县城的高边坡和高切坡抽查了5个项目,大多进行了治理,但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提供不出有关技术资料,治理完毕的高边坡工程的跟踪监测、维护和按规定需进行的位移监测工作普遍没有落实。
(二)库区地质灾害治理进展缓慢,前期工作严重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