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推动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把郑州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郑东新区开发,搞好现有城区改造,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工程。着力推进中原城市群和其他省辖市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功能互补。进一步加大对26个重点县(市、区)和117个重点镇的扶持力度。大力加强县(市)、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培植优势产业,增强产业支撑,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结合起来,抓好城市新区、特色工业园区、城镇化综合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扩大城市规模。继续加快户籍管理及配套制度改革,引导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选择部分城镇化重点县市,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城市资产,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
(七)大力实施东引西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外商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积极运用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企业购并等形式,吸引外商投资我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争取在电力、高速公路、城建和重点工业结构调整项目上取得积极成效。积极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选择一批优势企业,公开对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转让股权。加强服务业引资工作,力争在旅游、商贸、物流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探索社会事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途径,努力形成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管理经验。改进招商方式,加强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做好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林业、西气东输等领域利用国外贷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宽新的市场空间。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加快郑州出口加工区建设,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利用好郑州铁路东站和新郑国际机场一类口岸,积极推行“一次报关报检”的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调整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用足用好“绿箱”、“黄箱”政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采取必要措施,继续扩大食用小麦出口。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贴牌生产、战略协作、原产地认证等方式,进入跨国采购和国际连锁经营体系。
大力推进东引西进。巩固和扩大与沿海地区的合作关系,积极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向我省转移。加快与东部中介机构的合作,促进与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对接。把“走出去”和东引西进结合起来,支持我省企业到东部沿海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鼓励与东部企业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走出国门。鼓励优势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到西部投资办厂,兼并重组,开拓产品市场。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八)做好财政金融工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培植税源,加强征管,促进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严禁开工建设脱离实际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支持金融机构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搞好对金融机构的项目推介,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支农信贷。继续吸引省外金融机构在我省组建法人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
(九)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巩固“普九”成果。加大力度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教学条件。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抓好一批优质高中建设,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稳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调整高校招生结构,提高本科以上招生比例。加快建设高校扩容工程,确保建成郑州大学新区二期和河南大学新区一期工程。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进一步推进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发展。开工新建省艺术中心,继续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繁荣文化公益事业。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支持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演播、艺术培训、音像制品等行业的资源重组和整合,培育形成若干文化产业集团。支持贫困县医院、县级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建成省中医学院一附院病房楼,开工建设省人民医院门诊楼。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