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2003]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安排好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安排实施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意义重大。各市、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优化环境,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完成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四月四日
河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全省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初步测算,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63.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1.5%和1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1.1%,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82.06亿元,增长28.6%,创历史最高水平;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6.2%。财政总收入507.7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6.6亿元,增长22.4%。金融机构年未贷款余额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1%。全年又有80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竞争力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大宗农产品的转化加工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4209.98万吨,油料产量达到420.68万吨。优质专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实施了一批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增强了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小麦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1.7%。旅游。非义务教育、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商贸流通方式更加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25.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截止去年底,在建国债基础设施项目绝大多数建成投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6.45亿元,增长12.2%。新增高速公路155公里,发电装机50万千瓦,原煤开采能力122万吨,粮食仓容近14亿公斤,日供水能力4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50万吨,公检法司设施面积20.1万平方米。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势头良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实际利用客商直接投资4.52亿美元,增长25.9%;出口总额达到21.19亿美元,增长23.5%。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见成效,进一步放开一批商品和服务价格,规范了政府定价行为。打假打诈和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2.9%,“两个确保”得到较好落实,城市“低保”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重组成立了河南科技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普通高校实际招生16.6万人,增长18.5%。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3‰。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蓬勃发展。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增收仍面临许多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投资增长缓慢,部分县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安排和实施今年计划时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