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据区域经济理论,结合重庆实际,我市规划了三大经济区。即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则处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中的一个特色经济板块。目前,我市正在组织编制《重庆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并已把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三峡库区的影响区,纳入了规划。此举在于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这一特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另一方面力争纳入国家级区域经济重点规划,以争取国家对重庆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三、加强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按照“扩大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的要求,采取挂职锻炼、培训提高的方式,培养、选拔、使用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增加了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支持民族地区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推行了少数民族考生大中专招生录取优惠政策、扩大定向招生政策和市属重点中学招收民族地区学生的政策。
四、在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了“53232”民心工程。即帮扶50所中小学,30所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0个文化、体育、广电项目、30个通水、通电、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救助2000名少数民族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责成市级有关部门围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题调研。一是研究经济发展战略,探索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二是研究民族地区市场机制形成的途径,用市场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支柱产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研究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寻求更多的市场融资渠道,不断增加民族地区投资总量。四是研究“三农”问题,探索打牢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五是研究城市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问题,以利充分发挥城市少数民族同胞文化程度高、懂技术、会管理、有资金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我市没有渝东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试验区这种形式和名称,但实际工作是按此格局开展的。您的建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国务院的工作要求,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继续贯彻实施好《
民族区域自治法》。二是积极向国家反映,争取国家批准我市设立渝东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试验区。三是责成市级有关部门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开展专题调研和相关论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市民族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从政策、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投融资渠道、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促进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