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指导农民看苗施好水稻穗粒肥、重施玉米攻苞肥和红苕喷施磷酸二氢钾。为了提高水稻幼穗分化期间的光合效率,降低阴雨、寡日照天气对水稻的不利影响,各地在水稻幼穗期间应大力推广增施钾肥,一般亩增施氯化钾3—5公斤,有利于水稻幼穗分化。玉米去雄人工辅助授粉,既是减灾增产措施,又可增加饲料来源,各地要下决心大力推广。
蔬菜要注意清洁田园,清除烂果、烂瓜,加强中耕、松土,理好排水沟。按照无公害蔬菜要求,加强病虫害防治。对一些地方柑桔红蜘蛛、蚜虫等虫害发生较重的区域要组织对路农药进行有效防治。
四、及时组织调运各种抗灾救灾和病虫害防治物资
为了切实开展这一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竭尽所能挤出资金,用于抗灾救灾和病虫害防治,并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组织农民所需的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和农药机具等物资,深入开展技术与物资服务,满足生产自救和病虫害防治需要。大力推广新型药械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生物农药,切实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在广泛组织抗灾救灾物资的同时,要继续严厉打击市场假冒伪劣种子种苗、农药和肥料,确保灾民不受新的损失。
五、抢修水毁工程设施
“久雨必有久晴”。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7月中下旬开始我市将有30天左右的伏旱天气,长江沿岸的部分地区偏重。同时盛夏期间部分地区有暴雨洪涝,因此各地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方面要搞好抗灾救灾,另一方面也要作好抗御伏旱的准备。要发动群众,抓紧抢修、整治水毁和病险的塘、库、堰,洪水冲垮的田坎,蓄足伏前水,维修抗旱机具,避免重大旱灾再次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六、立即着手安排晚秋生产
我市晚秋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发展晚秋生产是我市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大灾之年,各地要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晚秋生产结构,既注重抓晚秋粮食生产,更注重抓适销对路的蔬菜、短经和粮菜兼用作物生产,并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晚秋的整体效益。
今年全市晚秋生产面积要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其中再生稻150万亩,秋洋芋130万亩,秋玉米10万亩,菜用秋大豆30万亩,秋荞20万亩,秋红苕30万亩,秋菜120万亩,再生高粱10万亩。实现全市人均增收30元。大力推广秋洋芋稻草覆盖栽培和再生高粱蓄留等节本增效环保新技术。各地在制定晚秋计划的同时,要及早准备各种种子种苗的收贮调运,有针对性地开展晚秋技术培训和指导,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帮助农民作好产销衔接,拓宽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