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多形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合理有序向工业园区和中心镇聚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科技型民营企业,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拓宽渠道,向市外输出农村劳动力。鼓励外出务工者回乡投资兴业。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和完善城镇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城镇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避免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建立起特大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有机结合的城镇网络体系。
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努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效益观念,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整合城镇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建设良性发展。建成“枢纽重庆”、“数字重庆”和一批代表城市形象、弘扬城市文明的标志性工程。基本形成设施配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镇功能。
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镇管理体制。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街道、乡镇对辖区公共行政和公益事业的管理职能。
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重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在实施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全面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六)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着眼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改变中心镇人才不足的状况,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一批大学毕业生到中心镇工作,实行市级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派干部到中心镇挂职制度。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适应推进城镇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特大城市要加强综合大学、有学科优势和特点的多学科大学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普通高中、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城市要加快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建设,加强现有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建设;中小城市和中心镇要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特大城市要提高大专及其以上学历者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大中城市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巩固“两基”教育成果,提高“普九”教育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完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设施,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县城要基本建成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合理分工的服务体系;中心镇要拥有规范的二级医院,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合理规划建设区县(自治县、市)体育场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