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内容
1、各高等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教育部教高[2003]1号、教高厅[2003]3号文件要求,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建设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
3、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且从事过科研活动的教授。对于高职高专来说,精品课程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主讲。主讲教师负责精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每门精品课程都要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和教学辅导队伍。鼓励和支持博士生、硕士生从事教学和实验辅导工作。刚获得课程博士学位的人员也应有一段时间从事教辅工作。一般来说,每30至40个学生至少应安排 1名教辅人员。
4.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充满趣味性和想象的工程中学习和掌握。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都应上网开放。通过教案上网,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而且.这些优秀教材应该是系列化的。主讲教授和其梯队应积极编写、更新有关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秀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6.实验内容建设。教学实验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活动。
7、机制建设。要明确教授特别是名教授、名师上讲台为本科学生讲课是教授的天职。上讲台为广大学生上好课更是教授的职业道德。学校应要求和鼓励教授积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同时,更应从机制和投入上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程建设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学校要拿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表彰;在用人方面,也要有灵活的用人机制。要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精品课程评估及检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