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社区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对当前极具就业潜力的社区服务业,政府应通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社区服务项目贴息或补助,运用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形成规模投资,扩大社区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水平。
  (4)规划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商品零售、医疗服务、邮政服务、家政、维修、健身、文娱、休闲等领域进入社区设点,按照“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目标,形成方便群众就医的社区医疗网络;完善社区邮政服务网点,把邮政的优质服务送进社区;增加投入,把社区服务设施列入计划建设,不断改进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条件。
  (5)建立健全全市社区就业工作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工作经费和工作制度,健全社区就业管理体制。
  (三)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教育和文化卫生等行业
  1、把房地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要以推进城镇化和中心城市扩建、副中心城市开发以及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契机,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房地产开发,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加快建立住宅供应新体制,形成分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发展多层次、多风格、多功能,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建设一批具有现代综合功能的标志性房地产精品。重点加快发展规模大、配套完善、价格适中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进一步活跃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运作机制,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市较强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力争城镇人均居民居住面积达到16平方米,2010年前达到18平方米,房地产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1)扩大房地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鼓励房地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住房保险。改革户籍制度,扩大购房入户范围。培育和发展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大力发展二手房按揭,改革房地产产权管理制度,使存量房过户更便捷、高效,盘活存量。
  (2)搞活房地产土地供应市场,全面实施土地公开交易,采取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由市场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3)推进房地产信息化建设,建立房地产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和公示制度,使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获得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促进房地产市场流通。
  (4)规范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5)结合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建设形成多层次的房地产供应体系。
  (6)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客观需求,做好总量平衡分析,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土地供应计划。
  (7)加快横县、宾阳等县的开发区及卫星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县城及卫星城镇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业的项目建设以促进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美化南宁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重点抓好东沟岭综合开发区、相思湖新区、横县六景新区、三坊街旧区改造、龙腾翔云旧城改造、壮志路旧城改造、纬武小区旧城改造、南宁市五里亭四街旧城改造、翡翠园、金湾花城、大自然花园、新民商业广场、荣和山水美地、欧景城市广场等一批项目建设。
  2、积极发展教育产业。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利用我市教育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层次较高的综合优势,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配置性开发和内涵性开发,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实现小学教师学历专科化、中学教师学历本科化。优化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加强指导、政策扶持、优先发展、加大投入、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原则,2005年前重点建设2~5所普通高中,使其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重点)学校的标准。重点建设10~15所普通高中,使其达到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标准。重点建设3~5所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进南宁二中、三中、宾阳中学和市一职校、六职校、横县职校等一批名校快速发展,成为立足南宁,服务广西、面向东南亚的全国一流名校,做大做强南宁八中、沛鸿民族中学、武鸣高中、邕宁高中、横县中学、宾阳高中、上林中学、马山中学、隆安中学和市三职校、八职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推进教育发展多元化,鼓励和扶持一批民办中学创办名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工程”。把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积极扩大社区教育,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民办培训机构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建立以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为主,民营培训机构为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体系,在公务员及其他各类人员中选拔优秀分子到国外著名院校学习,培养各级骨干中坚力量。通过职业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市场引导就业—就业推动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1)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建立1~2家适应现代企业要求,能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大中型教育培训基地,为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2)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规划建设大学城。扩大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完善专业设置,2005年起,在校生人数达12000人以上,其中普高生5000人,成高生7000人。
  (3)实施“社会办学工程”。整合社会力量办学资源,鼓励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在我市办学校,形成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建设学生用品生产基地,以做大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为契机,培育发展学生用品产业,逐步形成区域性学生用品生产、研发、展示、交易机制。教育业“十五”、“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下项目:大学园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南宁市高级技工学校、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南宁外国语学校、南宁市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南宁市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南宁市城区新建学校、南宁市中学改造扩建工程、市第二中学凤岭征地新建东校区、市第八中学心圩征地新建西校区、市第三十二中学、市滨湖路小学、市育才学校、市白沙路学校、市沛鸿民族中学西校区(原民族中学)续建、市第六职校邕武路征地新建北校区、市第八职校改建等。
  3、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
  “十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提高文化品位为中心,充分发掘、有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有时代特征、南宁市特点的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特别要抓好南宁市文化艺术中心、南宁体育中心、市博物馆、孔庙回建、新华书店综合大楼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音像、报刊杂志、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康体健身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继续办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以其为龙头,做大做强国际民歌艺术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关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在对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功能的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以政策指导、法规调整、信息服务、坚持监督为主要内容,使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文化事业编制转移的办法,统筹解决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人员编制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