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科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促进科技经济有效结合。“十五”期间,以科技咨询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孵化业、科技风险投资业为重点,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步伐。通过政府引导,大力扶持技术支持、技术推广、技术交易、评估咨询、创业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人才信息服务,建立和发展技术交易网络,发展1~2个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加快建设科技活动中心,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市科技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1)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的技术贸易机构和综合性、专业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工程咨询和管理咨询机构。引导社会投资,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服务项目,重点建设南宁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数字图书馆。
(2)加快科技孵化业产业化进程。以高新区为依托,建立和完善中试基地、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国内外财团、风险投资基金及民间资金在邕兴办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公司。
(3)抓好科技普及。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提高全社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度。要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以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发展城市经济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各级科协、群团组织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科普宣传,以科普一条街为示范延伸到科普小区,建立一批科普示范乡镇、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科技培训,争取2010年前培训人数达到20万人次以上,使受训人员掌握2~3门实用技术。使市区广大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建立几个市级科普文明小区,科普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计生、卫生、绿化、消防、禁毒等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科技服务业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重点搞好南宁市留学人员高科技创业园和南宁市高新科技产业孵化中心两大工程建设及相思湖片区的开发。
3、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结合传统运输企业和商贸企业的改造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抓好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将运输业、商家、货主、中介等联系在一起,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物流专业服务,规划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大型物流园区,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十五”时期,建成1个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培育3家年配送额在10亿元以上的物流配送中心;“十一五”时期,建成现代化物流园区3个,培育年配送额在10亿元以上的物流配送中心5个,年配送额在20亿元以上的物流配送中心2个。
(1)建立全市发展物流产业综合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全市物流产业发展;搞好全市物流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构建现代物流中心框架。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物流园区建设带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大型物流园区,争取有一个园区列入国家近期规划的100个物流园区系统。
(3)建设快速环道、高速环道服务业经济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行业布局调整改造,整合物流资源,在高速公路交接处、空港附近、水运码头附近建立一批集生产、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具有南宁特色的商品专业配送中心。
(4)培育和发展几个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优势物流企业,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5)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
重点抓好“2234”工程建设,形成我市物流业发展的主骨架。2个中心即南宁公路主枢纽组织管理中心和南宁南站仓储中心,2个中转站(港)即南宁公路主枢纽沙井集装箱中转站和南宁中转港,3个客运站即南宁公路主枢纽琅东客运站(一期)、南宁公路主枢纽西乡塘客运站、南宁公路主枢纽金桥客运站和4个货运站即南宁公路主枢纽货运北站、南宁公路主枢纽沙井货运站、南宁公路主枢纽货运西站分站(罗文货运站)及南宁公路主枢纽货运南站;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即南宁金桥国际物流园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南宁江南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南宁玉洞物流中心工程、城北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工程;物流信息重点建设南宁市物流信息配载中心和城市综合交通信息网。
4、大力发展和培育中介服务业依托首府中心城市市场密集、信息灵敏的优势,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中介公司,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公证、人才交流等中介服务。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改革中介服务机构的现行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非营利机构制度和事业单位企业化机制,进一步下放政府职能,特别是一些服务性、事务性的业务,拓展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5、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需求,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完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鼓励兴办各类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实施“流通工程”,在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可辐射区内外以至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红土地”信息网,及时、准确、有效地传输农业信息。完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政策机制和小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发展服务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抓好农业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的目标,加强乡镇农技站和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动绿色食品型、创汇型农业发展。“十五”期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面达90%。
6、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促进作用。
适应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推进金融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加大金融对各行业的渗透力度,采取主动发展战略,加大资金资源的运营和金融创新力度,以体制创新为基础,业务创新为支撑,改变金融服务营销模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政府应积极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创造条件,努力拓展金融市场体系,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增强我市金融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提高项目融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保险、担保等多项与国际贸易有关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和提供其他灵活的融资结算服务打好基础。
“十五”期末,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到13%,“十一五”期末提高到13.3%。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引进市场主体,提升金融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创造条件,引进国际知名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吸引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各类金融机构来邕扩展业务;努力拓展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产权交易;培育发展信用担保公司,建立并完善以我市为核心的区域性票据市场;积极配合金融机构推出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业务。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尽快组建信用中介机构,制定有关企业(个人)信用制度、办法,规范信用信息的征集、保护和使用行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企业资信评级机构。加强整体协调,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金融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