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区。优化发展传统的服务功能区,如朝阳路、新华街、古城路、七星路、人民西路等一带商业区,大学路一带科技教育区等,结合旧城改造,优化服务功能区空间布局,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改造服务行业,全面提高服务功能区档次。配套建设近年开发的服务功能区,如琅东政治文化中心区、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等,发展服务功能区主要行业,配套完善相关服务功能,适应现代工作和生活需求。开发建设新的服务功能区,如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服务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要注重功能开发,体现现代性,展示城市新形象。
(2)配套发展城区服务功能区
各城区结合全市调整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开发建设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形成城区的服务中心区。做强做大体现自身优势和特点的服务行业或服务项目,形成服务品牌。做大一批服务业大型市场、做优一批专业街。鼓励中心城区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不相适应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城区所辖各乡镇结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有特色的服务业。
(3)建设邕江服务业经济带
邕江服务业经济带包括邕江两岸纵向地区,总长度37公里,沿江有市中心区、县城、小城镇、农业农村区等。要结合邕江堤路园建设,开发改造邕江两岸,优化沿江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带动沿江商贸、餐饮、旅游、文体、房地产、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若干个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带动性强的服务功能区,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邕江服务业经济带、景观带和文化带。
(4)建设快速环道、高速环道服务业经济带
快速环道、高速环道服务业经济带包括两环道之间及周边的地带,具有集聚资源、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功能优势。抓好这一服务业经济带的规划。突出抓好服务业重要基础设施、重要服务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现代物流及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形成服务中心城区、辐射更大区域的经济带,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5)加快发展两级城镇服务业
两级城镇服务业包括七县县城和其他小城镇服务业。制定完善各县城、小城镇服务业发展规划。县城要优化服务业布局,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服务功能强、服务环境优越的卫星城,同时,发挥县城在县域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带动县域服务业发展。加快县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县城、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搞活城镇农贸市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各县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把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服务业发展。
三、主要行业和县区重点发展方向
服务业重点行业的确立原则是:第一,有效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第二,潜在需求大、有良好发展前景、容易形成新增长点的行业;第三,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行业;第四,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行业;第五,利于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输出的行业。为此,服务业重点行业的发展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加快促进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
1、加强信息服务业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
充分抓住我市是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快建设“数字南宁”,促使信息服务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以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为总目标,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核心,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培育信息服务龙头企业,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应用水平,增强信息服务业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坚持市场先行、政府扶持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开发各类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服务业的较快发展。
“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30%,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到10%。重点抓好“12348工程”建设,包括1个平台,即南宁市综合信息交换平台;2个基地,即软件开发基地、信息产品生产基地;3个示范,即南宁市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示范、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示范、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体系的信息化示范;4大网络,即集约化管线网络、南宁有线电视宽带信息网、南宁电信宽带网、其他宽带城域网;8大工程,即南宁市“电子政务”工程、南宁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工程、南宁市高新区“数字园区”工程、城市综合交通信息网工程、城市建设与规划信息工程、环保监测信息工程、“金字”工程、“数字家园”工程。“十五”时期,基本实现我市行业、企业管理的电子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十一五”时期,在前期实现行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建设服务信息发布平台(网站),收集、整理各行业、企业的服务信息,并逐步实现各类信息的网上发布,初步奠定“数字南宁”格局。
(1)建立信息服务业有效管理机制。借鉴发达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职能部门为核心、行业协会为纽带的领导、管理和协调机构,对信息服务业加以引导和扶持。扶持信息企业突破本机构信息资源开发的限制,重视国内外其它信息机构和非信息机构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对于其中的高风险,政府适当采取扶持政策,培育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本地该行业的龙头企业。
(2)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搞好网络环境、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平台,以及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网上银行结算支付体系、信用体系、认证体系等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在2005年前重点开发建设政府、公众、市场三大类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信息化基础交换平台。
建设电子政务工程,初步建成覆盖五城区、七县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统一的网站体系,开发通用的应用系统,形成完善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构建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实现政府内部管理信息化和网上政务公开化。
支持和推动全市工商企业、金融保险、行业交易等发展电子商务,在重点服务行业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
加快我市科技信息网与南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联网和升级改造以及城区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
以南宁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示范工程为龙头,抓好安全应急、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社区服务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以南宁软件园为基地,以开发应用软件为突破口,突出发展1~2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软件龙头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加快应用软件产业化进程。
(3)按照规划,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各县为辐射结点的合理的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建立 信息资源拥有者、信息内容制作者、网络服务提供者、销售代理者的合理分工与良性互动机制。信息化建设主要项目:南宁市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南宁市电子政务二期工程、七县五城区电子政务网络工程、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二期工程、南宁市综合信息产业基地、南宁市民族地区素质教育信息化示范工程、南宁高新区软件园二期工程、南宁高新区“数字园区”工程、七县五城区中小学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