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统筹规划,优化配置资源。把过去分散办学的职业中专、各类成人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整合为统一的职业教育中心,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模式。同时,要继续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将职业技术培训扩展到乡镇,延伸到各村,充分发挥农村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在农业新技术传播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20.大力扶持为“三农”服务的职业学校建设,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农村县区的职业学校,要开设并办好农业产业方面的专业,为农民的种、养殖业服务。在重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上,突出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建设。在各项评估、评选中,为“三农”服务的学校、专业、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21.大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和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提高知识层次、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特别要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二是从社会其他行业引进部分学历符合要求、具有教师资格、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三是城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到农村职业学校支教;四是聘请政府官员、企事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种养殖能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2.努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开发和专业实验实习设施建设。农村职业学校要面向当地经济和劳动力输出转移,开发适应对路的专业,特别是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及传统加工业专业的开发设置,增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而形成专业优势。要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室建设。实验实习室的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水平和专业特色。专业教学设备要与生产现场设备基本同步,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使培养培训的学生适应用人企业或创业的要求。
23.进一步改革农村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要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增加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要在职业学校大力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开展“订单”培训。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实行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时制,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