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3-2007年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规划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3-2007年
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3]9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精神,制定《2003—2007年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2003-2007年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规划纲要

  一、我省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多项指标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得益于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到2002年底,全省292
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1009户国有中小工业企业退出了国有序列;实施了22个债转股项目,转
股额133.8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25个百分点,年减少财务费用支出8亿元左右;列入全国企业兼并
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项目91个,涉及资产总额93亿元,核销银行呆坏账55.7亿元,安置职工24.1万人,
一批劣势企业退出了市场,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组织实施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盘活存量资产近90亿元;36户
企业通过规范改制,实现上市融资,募集资金280亿元;全省技术改造投资总额由1998年的115亿元增加到2002
年的231.6亿元,年均递增19.1%,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技术水平的标志性生产线。通过对国有企业
全方位的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省全社会工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1034亿元增加到2002年
的1290.5亿元,年均增长8.7%。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45亿元增加到690.6亿元,年均增长11.2%;
实现利税由1998年的106.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59.2亿元,增加1.4倍,其中实现利润由1998年的净亏损5.8
亿元转为2002年的盈利97.3亿元,净增103.1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998年的72.89提高到2002年的
111.62。
  (二)技术改造投资成倍增加,产业技术结构明显升级。1998年到2002年五年间,全省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
造投资804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7倍,其中,建成投产了167个3000万元以上的标志性项目,新增生产能力
870亿元。五年累计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761个,开发新产品1112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由1998年的9.6%上升到2002年的13.2%。在上述项目中,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占90%以上,其中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的占23.3%。这些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的标志性生产线投产使用,从整体上带动了产业技术升级

  (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初步形成,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2年,全省装备业、优质材料产业、能源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3%。
2002年省50户重要骨干工业企业和20户省外投资重要骨干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9亿元、利税178.4和74.7%
。上述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0户,比1998年增加18户;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有7户,比1998年
增加5户,其中马钢集团超过100亿元。
  (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企业生产环境显著改善。五年来,累计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示
范项目2700个,总投资132亿元;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由1998年的1780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2607万吨,年均增长
9.3%。环保产业产值由1998年的30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52.5亿元,年均增长18.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由1998年的2.56吨标煤下降到2002年的2.24吨标煤,年均下降3.1%。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全面推进。工业企业通
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加强环境治理,企业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外向度有所提高。1998年以来,全省企业直接利用外资17.13亿美元;新增
外资企业1252户;工业制成品出口由1999年的14.17亿美元提高到2002年的22.75亿美元。五年累计引进先进工
艺、技术、设备和生产线用汇20亿美元。同时,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拓展了我省产品市场份额,起到了招商引
资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是从
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措施。在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五个必须坚持”的工作思路
,即必须坚持做大做强一批重要骨干企业,培植经济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用高
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推动产业升级;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股权多元化改革,规范推进以股份有限
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制改革,突出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
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必须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行政改革的核心,积极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的有效手段和
工作方式,以企业为中心,把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作为为企业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
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尽管我省经济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全国及周边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程度低,工业企业数量少,大企业更少,国有经济比重高,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改
革的难度大,改革成本难以筹措。这些问题表明,要使我省经济再上新台阶,必须继续以“调整、改革、管理
、后劲”为主题,以“三改一加强”为手段,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带动全省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
产业升级。
  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本世纪头二十年所面临的
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
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成倍加快,新技术成为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火车头。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明显加快,入世使国际大型集团凭借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参与国内竞争,使竞争更加剧烈。三是区
域和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沿海发达地区将凭借其已建立起来的优势,进一步抢占我省资源;西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进一步挤压我省企业市场空间;省外大企业利用其主导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优势,
掀起了兼并、联合、重组的高潮,对我省国有企业构成强大压力;同时,沿海及周边省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凭借其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扩大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省仍具有一些比较优势。我省矿产资
源、农业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科研开发能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容易受到国内外大企业的青睐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