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具有珠海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全市要普及幼儿学前教育,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农村基础教育,加快推进区、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支持和大力促进民办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完善大学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大学园区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到2005年,大学园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要超过5万人,2010年要超过10万人。要按照“引进、融合、创新”的要求,积极引导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相结合,指导大学园区建成广东省重要的高等教育和产学研基地,成为全国引进大学创办大学的范例和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从而成为珠海乃至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富有特色的新亮点。
(二)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重点发展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我市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工程建设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珠海市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重点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进名牌产品战略,大力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骨干科技企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农业新品种选育等三高农业项目。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升传统农业的力度。进一步发挥珠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海岸和珠海大学园区集聚科技、人才的效应,推进珠海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和重点区、镇、海岛的科普工作。逐步建立起科普专家、科教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相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学馆及科普教育活动基地等科普设施。
(三)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
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市改革开放、三个文明建设的指导、推动作用,加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统筹工作,建立与健全课题研究与攻关机制,把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出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精品。以市社科联、社科所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全市尤其是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资源,加强全市科研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
(四)积极推进新闻信息出版事业。
大力发展党的新闻传播出版事业,充分发挥党报党台及出版物在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重点扶持党报党台及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扩大社会覆盖传播面。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方向,加强指导性,提高权威性,重视服务性,增强可读、可视、可听性,办出开放型城市的特色,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要加快珠海报业集团筹组进程,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日报、晚报、音像图书出版社、画报杂志社等新闻出版资源,使之成为我市新闻出版事业及文化产业的龙头。要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市、区、镇(街)三级贯通,统一管理。广播电视要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功能传输覆盖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技术体系,使广播电视事业迈上新台阶。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建设。2005年信息化综合指数超过76%,其中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超过每百人100台;城镇居民每100户拥有计算机达80台;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超过总户数的50%。2010年基本实现机关办公无纸化,加强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突出以提升珠海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重点,注重特色,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加大对重点网站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新闻宣传质量,走出一条有珠海特色的互联网新闻宣传新路子。
继续实施出版精品战略。到2010年,图书年出书品种达到300种以上,其中优秀图书不少于年出书总量的50%,珠版图书的品牌比例要逐年增加。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要与市场相适应,两个效益同时并举,努力探索体制多元化路子,不断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五)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强化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突出生态保护、滨海花园城市的特色,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城雕、景点、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要注重文化特色,体现人文内涵。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文化节庆品牌。积极承揽全国性、国际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大型节庆活动要提高文化品位、档次,继续巩固、办好国际航展、国际赛车活动,抓住机遇创办若干个有特色的高质量、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举办文化活动要加强与经贸活动相协作,同现代传媒相结合,扩大影响,提高辐射力。
(六)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类群众文化。
|